【你好臺灣】不僅是鹿港人的驕傲,92歲國寶級燈籠大師,堅持守護臺灣之「光」

2016-03-08 07:00

? 人氣

相傳楚漢相爭時,蕭何為了連夜尋回忿忿而去的韓信,於黯淡燭火外加了一層布罩,成為了燈籠的由來;魏晉南北朝,亦有了「開燈」的習俗—孩童入學當天,由夫子秉燈而照,取其光明的意涵,祝祐學子前途光耀遠大......。不論發源從何,一盞盞照亮黑夜的燈籠,傳遞撫慰人心的力量,已然兩千餘年。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位於香火鼎盛的彰化鹿港小鎮,一名老師傅同樣化做一盞明燈,用一輩子傳承、發揚了這股力量—高齡92歲的吳敦厚,是繪製傳統燈籠的國寶級大師。

說是傳承,其實吳敦厚「大師」兩字卻是出於無師自通。十三歲時,遭受戰火的波及,耳膜受傷的他自此進入無聲的世界,不得不輟學。然而,憑藉著堅韌樂觀的天性,加上自幼對繪畫的嚮往,每逢鎮上燈籠彩繪師製作燈籠,溫暖的光芒烘托出繽紛色調,吸引他在旁著迷觀察與思索製燈的技巧,十五歲嘗試燈籠的製作,至今超過七十餘年。

沒有正規的拜師學藝,吳敦厚製作的燈籠從燈骨到裱糊卻是道道地地忠於古法,結構嚴謹之外,也多以絲綢作為表面材質,出自敬天法祖的虔誠。

3
從燈骨到裱糊都忠於古法!

至於書法、彩繪的匠心,也透過藝術天份與生涯繪製超過數萬盞的經驗,無論神像、人物、龍鳳、花草,他揚手一勾、垂手一撇,就能在吋尺之間,展現繪燈藝術中最看重的寫意與氣韻。

他所製作用於廟宇祭祀的宮燈,確有藝術品的兩項特質—「創作緩慢」與「作品稀有」。退休之前,即使窮其畢生功力,每個月也僅能製作兩盞...使得宮廟主燈若是出自吳敦厚大師之手,就算香客無法一眼看出,廟方也會特地介紹記載。

值得一提的是,傳統彩繪燈籠技法往往不傳外人,然而,由其子吳怡德先生承接家業之外,吳敦厚也經常至各地社教機構與美術社團教授製作燈籠的技法,祈願這守護數千年人心的的傳統藝術,有心人能將其發揚光大。

2
國寶級大師至今繪製超過數萬盞燈。

『燈籠不只是物品,也是人的本領...本領沒有靠新時代的人來嘗試與創新,就會被變得平凡無奇,稱不上藝術。』

聽到吳敦厚大師箴言,我們覺得他真的化身一盞明燈,窮其精力點亮這項傳統技藝,力抗式微。他著眼的光不僅在三呎之上,而是更遠、更遠,能為往後世代的文化價值指點迷津了。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你好臺灣(原標題:光的守護者—燈籠大師吳敦厚)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