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工在離職或轉職時,常因各種因素選擇退保,卻忽略了這一決定可能對自身權益帶來的影響。勞保專家張秘書在Youtube頻道《勞工朋友的秘書~張秘書》提醒,退保前務必要確認兩項關鍵事項,否則辛苦累積多年的保險年資,可能因此被充公,導致原本可請領的給付全數落空。勞工在決定退保前,務必謹慎評估,確保自身保障不會因一時決策而受損。
勞保退保少做2動作慘了, 23年年資充公給付全沒了
第一步:確認自身是否符合請領資格
張秘書提醒,無論是選擇一次領取或按月領取年金,勞工應先檢視自己是否符合勞保老年給付資格。如果尚未達到法定條件,建議暫緩退保,以免日後權益受損。特別是當勞工已累積多年保險年資,若因過早退保導致資格不符,可能會失去相應的保障。
第二步:退保前檢查健康狀況並留下醫療紀錄
張秘書說明,如果因不得已的情況必須退保,另一項不可忽視的動作便是健康檢查。若身體有任何不適,應及早就醫並留下病歷紀錄,確保未來若發生與該疾病相關的保險事故,仍能申請相關給付。根據勞保規定,若在保險有效期間內發生傷病事故,並在退保後一年內因同一疾病或其併發症過世,仍可申請死亡給付。因此,避免在退保後才就醫,否則將喪失相關保障。
張秘書表示,如果說退保當時已經符合一次領的資格,又或是老年年金的請領資格,在中斷勞保期間身故死亡,勞保年金並不會充公,可由順位繼承的家屬請領勞保一次領,或遺屬年金等。
案例一:缺乏就醫紀錄,勞保年資全數作廢
張秘書舉例,50歲的勞工A,擁有23年勞保年資,因返鄉照顧雙親而離職,導致公司為其辦理退保。不幸的是,他在退保3個月後因心肌梗塞去世。由於他生前雖曾感覺胸悶,卻從未就醫檢查,因此沒有任何病歷資料可供證明該病症與死亡有關。
由於退保當時不符合一次領取資格,且缺乏健康紀錄,勞工A的23年保險年資最終被充公,家屬無法請領任何給付。如果他能在保險年資達滿25年並符合一次領資格後再退保,或者在退保前進行健康檢查並留下病歷,即使在退保後因相同疾病去世,家屬仍能申請死亡給付。
案例二:妥善保留醫療紀錄,家屬獲得應有保障
張秘書舉例,52歲的勞工B,擁有20年勞保年資,因長期感到疲憊誤認為是感冒,長時間自行購買藥水服用。後來病情加重,經家屬勸說才就醫,最終確診為肝癌晚期。由於擔心頻繁請假會影響工作,他主動辭職並辦理退保,隨後住院治療4個月後離世。
所幸,勞工B在退保前已有因肝癌就醫的紀錄,死亡診斷書亦清楚載明死因為肝癌末期。因此,依據勞保條例,他的家屬仍可請領死亡給付,未因退保而喪失權益。
張秘書分析,這兩個案例突顯了退保前健康紀錄的重要性。若沒有就醫紀錄,且退保時不符合一次領取資格,將可能導致多年累積的勞保年資付諸東流,家屬也無法獲得相應保障。
因此,張秘書提醒,勞工在考慮退保時,應先確認是否已符合請領資格,並確保健康狀況有完整醫療紀錄,以免影響未來的勞保權益。千萬不要輕易中斷勞保,關鍵時刻,這兩個動作能決定你的未來保障是否完整。
責任編輯/梁溶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