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洛薩專文:獨立事實與主權幻想─台獨論述如何說不通

2025-03-28 07:10

? 人氣

我們身處的世界,人民、國族、國家的關係,有主權互相認同做前提。一個實體(一股勢力)不被其他所謂「國際共同體」的主權認同,就沒有主權地位,因為主權不能夠是不完整的,沒有部份的主權這回事。(資料照,台灣基進提供)

我們身處的世界,人民、國族、國家的關係,有主權互相認同做前提。一個實體(一股勢力)不被其他所謂「國際共同體」的主權認同,就沒有主權地位,因為主權不能夠是不完整的,沒有部份的主權這回事。(資料照,台灣基進提供)

2024年5月20號上任的台灣新總統賴清德不厭其煩地唱一段小調:由現在起,不需要隆重宣佈台灣獨立了,畢竟中華民國已經是獨立國家,所以是主權國家。台灣既然已經獨立成一個主權,無所謂宣不宣布。這個說法在上一任總統蔡英文任期已經出現,但賴清德把它鑄成國家官方綱領。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新治理階層的論述操作

這樣把獨立定義成主權的官方說法是:中華民國是主權實體,並不隸屬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之亦然,互不隸屬。這個說法在支持台獨的民進黨領導人口中,就像「獨立是主權,可以互換」的說法一樣神聖不能改。再進一步解釋,意思就是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兩個完全不同、清楚分開的主權實體。換句話說,「一個中國」的說法──根據中國和西方及其他勢力(特別是和日本)在1970年代互相認同、簽協定,中國進聯合國和安全理事會,再籠統一點講,中國踏入「國際演奏會」──這個一中說法,不管如何詮釋、轉化,事實上對台灣現任掌權者而言儼然空洞無效。

那麼,現在唯一一個要辯論的問題就是大家可不可以想像有兩個「中國」,一個在大陸,一個在島上,涇渭分明,又或者要不要徹底把「台灣」主權實體和「中國」這個指稱分開。台灣領導人現在力有不逮,下不了手。他們在兩個路線之間猶豫不決是有原因的,我們之後會說到。於是,一方面有狂熱的「台灣島國主義」,象徵是非官方代表的綠色島嶼(民進黨黨徽),一方面官方指稱又一直是「中」華民「國」,一直用蔣介石政權遺留下來的官方象徵物,是二十世紀中國歷史產物:1911年中華民國宣布成立、反抗日本佔領、內戰國民黨敗給共產黨……

台灣總統這兩句話,目的是令台獨派的綱領變成有力法則,作用是掩飾矛盾,畢竟只要國家治理階層和政治精英提到台灣歷史、台灣人口、台灣地位、台灣身份,論述就持續搖擺不定,前後不一。這兩句話有說了算的作用。台獨派想用進口的概念機器、理論框架,如西方和歐洲歷史的關鍵想法「國族」,來思考台灣歷史、台灣文化的複雜悖論,但看台灣「問題」本質就知道沒有可能這樣做,台獨派卻想弄成沒有懷疑餘地、不用討論的真理。台獨派越想投射到西方,越想捉緊「台灣國族」,就越掌握不到台灣的政治現實、百姓生活。

那麼,台灣新治理階層的論述操作,關鍵就是鴨霸把獨立當成主權。這是最近上任掌權、至高無上的賴清德加碼的台獨故事基礎。但是,這樣把獨立當成主權,出品依然模糊不清。台灣完全不是中國又有少少算中國(「中」華民「國」),破綻非常多。

台獨的政治哲學難關:主權到底是什麼?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