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評制度真的影響臺灣投資?
近年來,臺灣的環評制度屢遭批評,企業抱怨重大投資案動輒延宕數年,環團則指責政府不夠嚴格,導致生態破壞與居民權益受損。根據環保署數據,近五年來,全國平均每年有超過100件重大開發案進入環評,但通過率僅約 40%-50%,部分案件甚至拖延五年以上,引發外界質疑:臺灣的環評制度是必要的環保機制,還是經濟發展的絆腳石?
本文將從環評制度的現行困境、政府與企業的攻防戰、國際比較等角度,分析臺灣環評制度究竟出了什麼問題,以及未來改革的可能方向。
問題一:環評審查流程冗長,導致投資遲滯
臺灣的環評制度始於1994年,當時主要針對污染性高的產業,如石化、鋼鐵等。然而,隨著產業結構轉變,現行環評機制卻未能跟上變化,導致許多非高污染產業也被納入長時間審查,影響投資進程。
此外,根據國發會報告,臺灣的環評審查時間平均約2-3年,遠高於國際標準。相比之下:
(一)日本:一般環評審查約1.5年內完成。
(二)德國:採分級審查,高風險產業約2年,低風險則6-12個月內通過。
問題二:政府vs.企業vs.環團,三方角力難解
環評制度的爭議,不只是技術問題,更是政府、企業與環團之間的政治角力。
(一)企業觀點:環評門檻過高,影響投資信心。
(二)環團觀點:環評制度已被放水,開發案仍破壞環境。
(三)政府觀點:環評制度需改革,但缺乏政治共識。
問題三:環評制度能否與產業發展共存?國際經驗借鏡
許多國家在環評制度上採取更具彈性的作法,以平衡環保與經濟發展。例如:
(一)美國:「快速通道」環評制度,低環境影響的投資案可在6-12個月內審查完畢。
(二)德國:「分級審查」制度,高風險產業完整審查,低風險快速通過。
(三)新加坡:「環評透明化+民間參與」,減少爭議,提高審查效率。
結論:環評制度的未來改革方向
環評制度確實存在冗長審查、行政效率低落的問題,但完全廢除或放寬標準,可能導致更嚴重的環境破壞。因此,政府應考慮以下改革方向:
一、建立分級環評制度:針對不同產業與開發規模,制定不同層級的審查標準,提高效率。
二、加速低污染產業的審查流程:如風電、半導體等對環境影響較低的產業,可參考美國「快速通道」機制。
三、提高環評透明度,讓環團、企業共同參與,減少爭議與卡關風險。
四、數位化環評審查系統,減少行政負擔,提高審查效率。
未來,臺灣的環評制度要走向更具彈性與效率的方向,才能真正達到環保與經濟發展並行的目標。
*作者為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