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慢慢進入春季,許多伴隨季節的環境現象也跟著顯現,例如228連假期間前後,中南部到高屏許多地方的空氣品質出現了呈現橘色提醒甚至紅色警示(註1)的情況,當然在媒體上也看到了許多改善空氣品質的方法與評論,甚至有直指政策方向的建言,身為長期關注臺灣空氣品質的研究者,也非常期待有基於科學數據與研究結果所提出的政策,方能有效地將臺灣的空氣品質提升到不影響民眾健康的程度,而公民參與也是政策推動的重要環節。
然觀察諸多的空氣品質爭議事件,可發現大家缺乏對空氣污染形成的科學認知,以至於共識難以形成,政策也不易有正確的方向,因此在此藉著空污較頻繁發生的季節,來談談關於空氣污染的幾個科學認知。
首先要談的是,為什麼我們在意空氣品質?世界衛生組織及美國環保署都在定義中說明,空氣品質的重要是因為空氣污染物會影響人體的健康,也期待人民呼吸的空氣中,含有會造成健康影響的空氣污染物愈少愈好.這就是我們一直在意的空氣污染物濃度,亦即環境部監測站或是空氣盒子告訴我們的數據.也就是橘色提醒或紅色警示的科學依據,因此大家的共識和努力的目標,就是將濃度降到對人體健康影響愈小愈好的程度。
接下來,如果目標是要降低空氣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就是要知道我們呼吸到的空氣污染物從何而來?尤其是從何處排放出來的污染物是對我們呼吸影響是最大的,這樣才能對症下藥.但是這個議題相當複雜,因為影響空氣品質的主要原因是由氣象、地形、排放、政策等綜合而成的,也可以說,每個地區都有不同的「空品DNA」。
以地理範圍不大的臺灣來看,從北到南的天然地形不同,天氣也截然有別,這點我想大家一定非常有感,加上排放的來源也不一樣,因此空氣品質也就有差別。過去許多論述都聚焦在排放來源的討論,感覺好像排放量大就會造成高的空氣污染濃度,其實空氣污染物經過大氣的傳輸、擴散及沈降後,影響人體的空氣污染物遠的可能有來自於遠方其它國家的排放,近的可能就是身邊呼嘯而過的汽機車.因此需要辨識主要的空氣排放來源,才能真正保障民眾的健康。
而政府扮演的角色就是利用科學的工具與數據,來制定減少影響民眾健康的空污防制策略.這些科學數據的面向包含了對氣象條件、地形效應、排放量的大小與管控,以及濃度變化監測的理解,例如以長年受空品問題之苦的高雄市來說,雖然中央及地方很努力地採取了多種空品管制措施,從歷年的監測數據來看,空氣品質的確也有改善,但是高雄的空氣污染濃度改善的幅度卻相對有限,原因為何?有沒有對焦到真正造成民眾健康影響的污染物來源?要解決這個問題,對於相關的科學數據就需要好好的理解與釐清,才是正確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