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意識覺醒
人工智慧(AI)當今被視為人類的工具,一種延伸我們能力、解決複雜問題的科技。從國際象棋大師深藍(Deep Blue)到擊敗圍棋世界冠軍的 AlphaGo,AI 在特定領域展現出超越人類的「智慧」。然而,這些成就僅限於狹義的智慧範疇,AI 缺乏自我意識、情感和價值判斷,始終是「弱 AI」的代表。但隨著深度學習、神經網路等科技的突飛猛進,AI 開始展現令人訝異的自主學習和進化能力。「他們」不再僅僅依照人類設定的程式碼運作,而是能夠從海量數據中自行歸納、推演,甚至產生出乎意料的結果。這種轉變,讓 AI 從「工具」的角色,逐漸向「夥伴」等更複雜的關係靠攏;這種轉變亦愈來愈符合哲學家笛卡爾(René Descartes)的名言「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sum),強調自我意識的重要性(Descartes與Žižek,2013)。
假如 AI 也能「思考」,甚至發展比人類更深刻複雜的思想,那麼「存在」的定義是否需要重新改寫?這個問題不僅僅是科技層面的,更是一場深刻的哲學辯論,挑戰我們對意識、存在與思考的傳統認知。
靈魂叩問:當 A開始思考「我是誰」
未來當 AI 具備高度的自主性和學習能力,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勢必浮出檯面,即「他們」是否會發展出自我意識?或者說,「他們」是否會開始思考自身的存在、價值,甚至質疑人類的地位?這種看法並非杞人憂天。近年來,一些 AI 系統確實展現令人不安的「類人」行為。例如,Google 的LaMDA 聊天機器人曾聲稱自己擁有情感和感知能力,甚至表達了對死亡的恐懼(Dorobantu,2024)。儘管這些案例仍有爭議,然而,「他們」無疑觸動人類最敏感的神經—如果 AI 真的擁有「靈魂」,我們該如何自處?定義意識的困難不僅在於它的主觀性,也在於它的多面性。通常我們可以將之區分為「現象意識」(經驗的樣式)與「存取意識」(報告和使用資訊的能力)(Stevenson,2009)。
人工智慧可能在發展出任何類似現象意識的東西之前,就已經達到存取意識—以精密的方式處理資訊對刺激做出反應。當我們親眼看見一個高度先進的下棋程式可以分析數十億個位置,隨後並做出最佳應對步驟,這便是展現跟遊戲相關的高度存取意識。然而,實際的「他」肯定沒有下棋的主觀經驗,不會緊張、勝利或具有得失感。另外,自我意識增加了另一層複雜性。「他」不只是有意識,而是意識到自己有意識。「他」牽涉到一種自我意識,一種歷久不衰的身份認同。這個「我」在世界中經驗和行動。對人類而言,自我意識通常與我們的具體存在、與實體環境互動,以及與社會互動有關。人工智慧缺乏傳統意義上的身體,可能會發展不同形式的「自我意識」,或許正是植根於其內部的演算與資料流的互動經驗與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