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近日在立法院推動「反廢死」、「反戒嚴」兩大公投,獲民眾黨支持。此間適逢民進黨號召的「大罷免」,進行得如火如荼。公投與罷免,皆是直接民權之展現,象徵藍綠民意之直球對決。然而,兩者的目的與意義卻是截然不同。
「大罷免」由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提出,其自稱早在去年1月15日(總統立委大選兩天後)就準備本次罷免。後來,其更表示去年大選前已在規劃大罷免,為此準備了60年!由此可見,柯建銘的大罷免,並非著重公共事務的討論,乃是為罷而罷,針對的對象是國民黨本身,而非國民黨推出了什麼「惡法」。這種先射箭、再畫靶的政治手段,有如共產極權政府的殺人方法。史達林、毛澤東在發動各種血腥大清洗之時,是先訂下肅清人數比例,再羅織罪名。共產黨為殺而殺,民進黨為罷而罷,政治操作如同一轍。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在民主政治而言,大罷免撕裂社會,開全球民主之惡例,使民眾對民主體制的信心愈益下降。在國計民生而言,大罷免虛耗公帑,僅一位立委的罷免案預計耗費3000萬元,眾立委又要為反罷免疲於奔命,影響問政。全國陷入混亂,只為滿足柯建銘當立院院長與民進黨獨裁五院的一己私慾,罷免毫無正當可言。
國民黨全力應對大罷免的同時,推動兩大公投,適時導正社會應該關注的議題。「反廢死」公投針對民進黨政府的實質廢死;「反戒嚴」公投反對民進黨政府以國安為名的準戒嚴狀態。
根據民調,長期以來超過八成民眾反對廢除死刑。更遑論在未修憲的情況下變相實質廢死,有違憲之嫌。近年多宗慘案,兇手並未伏誅,群情激憤,受害家屬無法釋懷。台灣社會對司法部門越發不信任,已是多年趨勢,公信力瀕臨破產,將造成法治危機。為彰顯公義,國民黨提出反廢死公投,迫使民進黨服膺民意,挽救台灣司法名聲與困局。
民進黨祭出的國安十七條,已有削弱民權、限制自由的趨勢,如此下去,將走回威權舊路,重返戒嚴時代。反戒嚴公投就是要制止賴政府走向極權,保衞得來不易的民主自由。重啟兩岸對話,緩和對立局勢,才是國家生存正道。
民進黨的大罷免,毀壞民主,圖一己私利;國民黨的雙公投,昭示民意,守護憲政與自由。兩相對決,決定台灣前途導向何處,你又將作何選擇?
*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