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港的台灣水餃其實不是白色!台菜教母揭多數人都不知道的神秘面紗,直呼「快正名」

2023-03-15 16:14

? 人氣

傳統的台灣水餃用地瓜粉皮製作,內餡放有蝦米、筍丁與肉末。(圖/取自黃婉玲的烹飪教室)

傳統的台灣水餃用地瓜粉皮製作,內餡放有蝦米、筍丁與肉末。(圖/取自黃婉玲的烹飪教室)

白白胖胖的水餃是大多數台灣人再熟悉不過的平民美食,但許多人不知道的是,我們常吃的水晶餃其實才是真正的「台灣水餃」!被譽為台菜教母的黃婉玲近日在臉書分享「台灣水餃」的歷史淵源,感嘆傳統文化的消逝,也呼籲大家一起加入為水餃正名的運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正港的台灣水餃其實不是白色!台菜教母直呼「快正名」

黃婉玲在臉書發文表示,自己路過一間台南的老字號水餃店,看見店內販賣的是道地台灣水餃,內心感觸油然而生,「攤開台灣的歷史,不容諱言,這裡充滿移民文化,從生活習慣到飲食,都有原鄉的影子,但因為台灣的風土,產生許多在地化轉變,菜色至此也延伸出新的風格。台灣有自己的『水餃』,但這水餃跟北方完全不同,外型看起來截然不同,但包法相似。

黃婉玲透露,這項傳統美食的作法,蘊含了老祖宗的智慧,「台灣水餃體積龐大,用『蒸』的,而非用『煮』的,內餡充滿在地食材。不產小麥的台灣早年麵粉產得少,然而遍地種植地瓜,因為氣候酷熱,所以總會使用地瓜粉做料理,相信以此能夠降暑熱,所以我們的水餃用地瓜粉皮製作。台灣盛產筍子,在水餃內餡也充分反映這特點,放有蝦米、筍丁與肉末,包起來以後蒸過,夏日吃起來清爽又消暑。肉臊做得好,口味就佳。過去老台南人都直白地稱為『水餃』,鄉下地方則因為皮顏色有些灰,而暱稱為『土角餃』,從來沒有疑惑過」。

黃婉玲坦言,大約二十年前,開始有人產生質疑,「水餃不是應該白白鼓鼓的?這灰色的餃子怎能稱為水餃?」為了與北方水餃區分,就將之取名為「水晶餃」。但這水晶餃稱呼一出現,又開始與廣東水晶餃產生混淆。她遺憾表示,「『改名動作』一展開,就難以回復,名字一改,大家就忘卻台灣在地也有水餃!忘卻原始的水餃長這模樣!尋回水餃兩字,變得好難,好像改不過來」。

黃婉玲更感慨道:「飲食換個名稱也許有人認為沒什麼大不了,但我不希望忘本、更不想要失根。失去根的我們就難以了解祖先的生活足跡,也無法從食物看出當年的文化。在這水餃的製作上可以看出祖先的智慧,在沒有冷氣、電扇的時代,利用地瓜粉製作消暑飲食,是智慧的結晶。倘若換了新名,稱上一聲水晶餃,我們與祖先的語言不再相似。」

貼文發布後,引起網友熱烈討論,黃婉玲也再發文表示,其實有不少老店曾努力「捍衛」過水餃這個名字,但對水餃外型已產生既定印象的顧客較難接受,仍習慣稱之為「水晶餃」。此外,還有顧客將水晶餃與客家「三角圓」、廣東水晶餃搞混,使得台灣水餃的定位越來越模糊。

黃婉玲建議,「其實我感覺大家可以改成『尊重在地』的方式看待這件事,過去百年來我們都稱呼這小吃為『水餃』,是我們與祖先的共同記憶,時光輪轉到民國38年後,來了個『新水餃』,新滋味一樣廣受歡迎,甚至融入日常生活,但對在地人來說這稱呼並沒有造成混淆,因為過去賣『台灣水餃』的店家都會販售包子、饅頭,所以只要一進到這樣的場域,客人就知道自己要點的水餃模樣,當然店家端出的也會是大顆用蒸的台式水餃。如果進到麵館中,也自然知道自己要點的是白皙『北方水餃』。」

她也在文末呼籲,「我認為現代人應該要抱持包容在地文化的觀念,不應該強迫用某個稱呼冠上一道庶民小吃,其實只要大家能夠溝通、理解就好,畢竟過去我們口中熟悉的水餃乘載著我們的歷史記憶與足跡,不應該輕易抹滅與否定。」

責任編輯/林俐

喜歡這篇文章嗎?

蔡惠芯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