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拿樂器打老闆,最後竟全身而退!用批評表達欣賞是一種藝術,接受批評則是一種風度

2020-08-15 08:00

? 人氣

學會接納別人的意見,不要總是聽好聽話。(圖/取自pakutaso)

學會接納別人的意見,不要總是聽好聽話。(圖/取自pakutaso)

批評是可以使人更加成熟和完美的良方,幫助人認識自己的缺點與問題,從而修正言行、思想,慢慢形成正確的處世方法和生活的態度。若將別人的批評視為諷刺、打擊,一聽就暴跳如雷,那無論如何都不會進步。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從前,郭國的國君出逃在外。

他對為他駕車的人說:「我渴了,想喝水。」車夫便把清酒獻上。

國君又說:「我餓了,想吃東西。」車夫又送上肉乾和乾糧。

國君不禁詫異道:「你是怎麼準備的?」

車夫回答:「我儲存的。」

國君疑惑:「你為什麼要存這些東西?」

車夫回答:「為您出逃路上充饑解渴啊。」

「你知道我將要出逃?」

「是的。」

國君忍不住皺眉,「那你為什麼不事先提醒我?」

車夫回答:「因為您喜歡別人說奉承話,卻討厭人家說真話。我想規勸您,又怕自己比郭國滅亡得更早,所以我沒有勸您。」

國君一聽變了臉色,生氣地問:「我之所以落到出逃的地步,到底是為什麼!」

車夫一頓,回答說:「您流落在外,是因為您太有德了。」

國君又問:「那有德之人為什麼不被國人收留,而要流落在外?」

車夫回答:「天下沒有有德之人,只有您一個人有德,所以才出逃在外啊。」

國君喜不自禁,趴在車前橫木上笑起來,說:「哎呀,有德之人怎麼就要受這種苦呢?」

他覺得周身勞累,就枕著車夫的腿睡著了。

車夫用乾糧墊在國君頭下,自己悄悄地走了。後來,國君死在田野裡,被虎狼吃掉了。

國君在窮途末路時,仍不能體會車夫一片赤誠忠心,改不掉喜歡聽奉承話的毛病,由此可知,他的失敗不是偶然的了。

不過有良苦的用心還需要有良苦用心的表現,讓對方知道批評者實際是欣賞自己、喜歡自己、支持自己或是為了自己著想,才能讓對方心悅誠服地接受批評。批評者首先要考慮該批評是否有益於對方,能否讓被批評者相信改進之後能有幫助。不能誘之以「利」的批評,會使被批評的人覺得自己改正行為是為了批評者的利益,於是出現更多抵觸情緒,使原來的一片好心也因方法不當而遭人誤會。

就心理學而言,批評與被批評的過程,是雙方當事人在思想、感情上的交流與認同,越是尊重、理解對方的處境,就越能獲得對方對意見的重視與接受。在發表批評意見時,尊重使人懂得愛護別人的自尊與面子,不出語傷人、不逞口舌之快;理解使人學會設身處地地替別人思考問題,講話不自以為是、不強加於人。在接受批評意見時,尊重使人認同別人批評意見中的有益部分,並予以積極的肯定。

人們越是能夠尊重理解,就越能夠冷靜、客觀地面對批評意見,換句話說,尊重、理解是使忠言不逆耳、聞過不動怒的轉化條件。

師經是魏國宮廷裡的一位琴師,經常給魏文侯彈琴。

一天,師經彈琴,魏文侯隨著樂曲跳起了舞,並且高聲說道:「我的話別人不能違背。」

師經拿起琴去打魏文侯,沒有打中,卻把帽子上的穗子撞斷了。文侯問手下人說:「身為人臣卻打他的國君,應該處以什麼樣的刑罰?」

文侯手下的人說:「應該燒死他。」於是把師經帶到堂下的臺階上等候。

師經說:「我想在死之前說一句話,可以嗎?」

文侯說:「可以。」

師經說:「以前堯舜作國君時,只怕他講的話沒有人反對;桀紂作國君時,只怕他講的話遭到別人的反對。我打的是桀紂,不是我的國君。」

文侯聽後,說:「放了他吧,這是我的過錯。把琴掛在城門上,用它作我的符信;不要修補帽子上的穗子,我要用它來時常告誡我自己。」

師經從文侯的長久統治考慮,批評文侯不該學桀紂獨斷專行,而文侯也從中聽出這是文師對自己的忠心與關懷,所以才能接納逆耳忠言,並免了師經的死罪。

本文部分內容取材自崧燁文化《古人和你一個樣:狹路相逢勇者勝,人在江湖必須狠
責任編輯/柯翎肇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