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奕融觀點:「淨利差」與「殖利率曲線」脫鉤─美國金融QE政策下的危與機

2020-08-15 05:40

? 人氣

美國政府與商業銀行因應低利率的策略,包括強化銀行資產負債表、增加壞帳準備金提列、減少對利差商品的依賴、強化放款品質等,都值得台灣金融機構借鏡。(資料照,美聯社)

美國政府與商業銀行因應低利率的策略,包括強化銀行資產負債表、增加壞帳準備金提列、減少對利差商品的依賴、強化放款品質等,都值得台灣金融機構借鏡。(資料照,美聯社)

聯準會的零利率政策,以及戰後最嚴重的經濟衰退,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金融業,不過,反應敏捷的美國金融業者,迅速調整業務模式,抓住獲利機會,及早提高壞帳準備,承受風險的能力超出預期。

面對2008年金融風暴,美國除了將聯邦基準利率降到歷史低點的0%~0.25%,隨後另外採取了三輪的量化寬鬆政策(Quantitative Easing),開啟美國股市逾十年的多頭行情。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然而,今年初受到肺炎病毒肆虐的影響,3月開始金融市場異常動盪,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果斷快速降息,並且重啟量化寬鬆政策,就在美國央行強力撒錢的支持之下,S&P500指數也快速反彈,已經回到疫情爆發前的高點,但是,美國金融股卻因為以下三點擔憂,股價表現相對落後大盤近20%

●企業瘋狂借錢,使得銀行陷入流動性風險

●利率回到歷史低點,將壓縮金融股的獲利空間

●擔憂企業與個人放款的違約率大幅增加,將使金融業的淨值下降

然而,若逐一檢視相關數據,您會發現狀況其實沒有想像的那麼糟:

在美國聯準會大量印鈔挹注之下,3月時銀行的現金緊張狀態已經解除,目前銀行的流動性已經回到2月之前的正常水準〔見圖1紅線〕,也就是說美國聯準會作為銀行的後盾,不會讓銀行陷入調不到頭寸、面臨倒閉的窘境。為何聯準會一定要這樣力挺銀行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聯準會需要銀行擔任信用分配的工作,將資金放貸到需要的企業手上,避免企業倒閉的危機進一步擴大,自然而然聯準會就成為銀行源源不絕的銀彈提供者。

美國銀行現金流動性表現。(台灣銀行家提供)
美國銀行現金流動性表現。(台灣銀行家提供)

利差縮減,銀行獲利卻能反向上揚

更重要的一個趨勢是,從2015年之後,利率對金融業利息收入的影響已不若過往敏感,銀行淨利差(Net Interest Margin, NIM)與殖利率曲線(Yield Curve)之間的相關係數越來越低,這是顛覆傳統商業銀行營運模式的重大改變,美國的商業銀行已經做好了體質調整,但是市場投資人仍受限於經驗法則,在央行調降利息、殖利率曲線躺平之後,給予金融股較低評價。

大部分金融股的商業模式,就是跟客人取得短期資金,然後將取得的資金進行較長期的投資,通常投資收益將高於資金成本,這就是所謂的利差;根據過往的經驗法則,當長期與短期的利差大幅下降,將大幅壓縮金融業的利息收入〔參考圖2〕,我們可以發現這樣的關係在2000年到2014年間是很明確的,只要利差下降(綠色線、右邊刻度),接下來銀行的淨利息收入也會跟著下滑(黑色線、左邊刻度)。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