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宇觀點:台灣農產品的外銷「真相」

2019-02-08 06:40

? 人氣

作者指出,台灣農漁產品在內需市場有限的情況下,除了源頭管控外,需要開拓國外市場來穩定供需和價格。(資料照,新北市農業局提供)

作者指出,台灣農漁產品在內需市場有限的情況下,除了源頭管控外,需要開拓國外市場來穩定供需和價格。(資料照,新北市農業局提供)

蔡總統就任以來,由於「九二共識」產生的歧見,讓兩岸關係始終難以緩和,為此國內農民心裡忐忑不安,深怕受到波及,讓盛產的農產品雪上加霜。根據最新官方統計資料顯示,2018年中國大陸仍居台灣農產品出口的首位(凸顯中國大陸市場對台灣農業的重要性),出口值達12.68億美元,占總出口值億美元的23.26%,較去年10.29億美元成長23.2%,金額不減反增,透露出中國大陸官方,儘管對蔡政府不友善(兩岸官方溝通管道幾乎停擺)並未對進口的台灣農產品,採取嚴控、限縮或其他非關稅障礙的措施,讓台灣農民暫時鬆了一口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蔡政府對於這樣的結果,就政策面而言未必樂見。原因在於這兩年多來,蔡政府為避免中國大陸拿進口農產品,做為與台灣談判的籌碼,一再強調不能將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必須要分散風險。為此蔡政府把施政重心擺在新南向政策推動,希望把國內農產品賣到新南向(東協10國、南亞6國,加上紐、澳)等18個國家,好擺脫現行對中國大陸市場的高度依賴。然而台灣農產品對中國大陸市場的依賴不降反升,透露出蔡政府在兩岸農產品進出口調控以及制定風險管控機制上,極需補強。

20190119_高雄首批農漁產,透過台北快輪直送福建平潭。(高雄市政府提供)
高雄首批農漁產,透過台北快輪直送福建平潭。(高雄市政府提供)

而在分散外銷市場方面,蔡政府相當重視的日本市場,2018年出口到日本總額達92.27億美元佔出口總值的16.9%(居第2名),而台灣農產品僅占日本進口農產品(包含農林水產品)的1.1%(居第20名,水產品居第10名),遠低於美國(18.3%)、中國大陸(12.9%),台灣政府可以參考水產品做法,加強對日本消費者偏好調研以及行銷力度,並設法簽下台日自由貿易協定,有助於來開拓日本市場。

至於蔡政府力推的新南向政策,2018年台灣農產品出口到新南向18個國家(東協10國、南亞6國,加上紐、澳)總額15.17億美元,較去年(2017年為12.9億美元)雖有成長,但幅度不大(14%),還有努力空間。事實上東南亞國家本身就是亞洲重要的農漁業生產及外銷地區,許多當地產品與台灣同質性高(互補性低),何況還有來自其他國家農產品的競爭(如日本、越南、馬來西亞等11國簽定「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大幅降低農產品進口關稅,有助農產品流通)。由於台灣與這些國家沒有正式邦交或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無法享受關稅優惠,且普遍存在非關稅措施限制(包括: 食品安全檢驗及動植物防疫檢疫措施(SPS)、技術性貿易障礙(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TBT)、關稅配額制度、裝運前檢驗、食品安全標示等等),使得台灣農產品在價格上缺乏競爭優勢,在當地市占率相當低,只能依靠品質、特色來取勝很難普及化,須努力建立在當地消費者心目中優質的形象。因此想要擴大行銷並不容易,需要依不同農產品種類及特色,來設定不同目標及市場定位,並備妥完整配套措施,加強宣傳,才有可能提高我國農產品在新南向國家的市占率,可做為高雄市政府積極拓展「南南」市場的參考!

台灣農漁產品在內需市場有限的情況下,除了源頭管控外,需要開拓國外市場來穩定供需和價格。過去政府並非不重視農漁產品外銷,只是基於政治宣傳考量,習慣採取放煙火、沾醬油式的促銷,雖有助於短期出口業績及政績宣傳,卻無助於我國農漁民生活實質改善。想把農產品「長期」「穩定」賣出去並賣得好價錢,必須靠中央與地方分工合作,以全球為市場並建立安全管控機制,不能畫地自限!

*作者為農經博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