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宇觀點:稻穀亂象─蔡英文總統又要生氣了!

2018-06-21 07:00

? 人氣

隨著多元化飲食等轉變,國人每人每年稻米消費量已經大幅降低至44.5公斤,相反的麵粉消費量卻相對增加到37.9公斤,且幾乎全部依賴進口。(取自P_H_B@Flickr)

隨著多元化飲食等轉變,國人每人每年稻米消費量已經大幅降低至44.5公斤,相反的麵粉消費量卻相對增加到37.9公斤,且幾乎全部依賴進口。(取自P_H_B@Flickr)

今年國內香蕉盛產,導致蕉價暴跌,近期稻穀盛產,卻可能碰到暴雨來襲造成稻農搶收,加以今年首次實施保價收購和直接給付雙軌並行;是否會影響到穀價、產銷次序和稻農收入,再度引發社會關注。為此行政院射出三支箭:保證公糧收購價、規劃稻作災害補助,並且保價收購和直接給付雙軌並行,希望讓糧價有支撐,是否能如政府所願穩住榖價,有待後續驗證。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稻米生產過剩在台灣已經是老問題,過去基於糧食安全理由,台灣政府實施稻穀保價收購政策,來穩定稻農收益,提高農民種稻誘因。實施多年雖然有達到預期目標,但產生諸多缺失包括:以量計價導致農民種稻只重量不重質;鼓勵稻農生產加重產銷壓力;政府需花費龐大收購(每公斤廿三至廿六元)及倉儲費用;倉儲稻穀經2,3年儲存品質變差,釋出價格只剩原有的1/2-1/3形成浪費(政府保價收購稻米,轉撥售為飼料米,每年淨損約四十億元);公糧倉儲衍生弊端等等。尤其保價收購制度具市場價格支持效果,與WTO要求建立公平和市場導向的農產貿易體制目標相違背,被列為WTO規範應納入削減承諾的範圍之一,需要調整。隨著時代轉變,在國外已經很少實施稻穀保價收購制度。

而農委會早在95年推動「新農業運動-台灣農業亮起來」政策,就已經將「調整稻穀保價收購制度,改採直接給付」納入代表性指標項目之一,但因事涉可能造成市場糧價大波動;影響農民收益;增加政府支出;影響政府對糧源的掌握;影響農民投票傾向等,政府遲遲不敢對稻穀收購制度做出重大變革,生產過剩問題依舊存在。今年蔡政府力推實施稻作直接給付與公糧保價收購」雙軌並行制,除持續辦理稻穀保價收購外,新增稻作直接給付的選項,由農民自由選擇參加。若稻農選擇不交公糧改領直接給付金,第1、2期作給付金分別為每公頃13,500元與10,000元,如果收穫時銷售有困難或市場價格不理想,仍可選擇回復繳售公糧,權益不受影響。這樣的做法不僅稻米產量仍然不減,過剩問題仍然存在,也可能造成稻穀供銷次序混亂,市場價格波動,甚至市售米價上漲引發消費者抱怨等等,農政機關需繃緊神經,別又出紕漏,讓蔡總統又森77,小心官位不保!

除了生產過剩,在需求方面,隨著飲食西化、多元化飲食或少吃澱粉等轉變,國人每人每年稻米消費量已經大幅降低至44.5公斤。儘管政府努力推廣米食加工、舉辦各種好米競賽,台灣米品質也持續精進,但國人卻不買帳,增加有限;相反的麵粉消費量卻相對增加到37.9公斤,且幾乎全部依賴進口。而國內稻米產量並沒有相對的減產,供過於求的情況下價格自然下跌,而政府為撐住價格需花費更多的經費,倉儲稻穀數量也越來越多(甚至超過80萬公噸)引發外界強力批評。

蔡政府雖力推大糧倉計畫,希望到2020年能增加雜糧面積3萬公頃,降低稻作面積,就算如此對國內稻米生產過剩,雜糧需大量仰賴進口的格局並未改變,台灣糧食自給率偏低問題並沒有改善!解決稻米產量過剩,農政機關應該從調整產業結構下手,別盡搞些虛招,弄得農民疲累不堪,民怨當然不止!

*作者為農業博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