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建元觀點:阿里山英雄的征途與返鄉─阿拔泉之霧

2025-03-23 07:00

? 人氣

嘉義縣竹崎鄉阿拔泉之霧。(陳竹奇提供)

嘉義縣竹崎鄉阿拔泉之霧。(陳竹奇提供)

陳竹奇的長篇小說巨著《臺海風雲戰記──臺灣三部曲》,係由故事相接的《北京的秋天:一個情報員之臨終回憶》、《長白山的月光》和《阿拔泉之霧》三部構成,第三部《阿拔泉之霧》甫出版,陳竹奇便告訴我,《臺海風雲戰記──臺灣三部曲》打算合為兩冊再版,而以《阿拔泉之霧》為總書名,並央請我再為新版作序。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從《臺海風雲戰記──臺灣三部曲》到《阿拔泉之霧》,光是書名就變得柔軟,這應當是反映了陳竹奇這數年寫作和出版過程中心境的變化,這變化與他當下置身的現實世界外部國際形勢的風雲詭譎相較,彷彿波瀾不驚。

陳竹奇:穿越小說文本內外

先說說小說敘事的背景。小說講述的是當代臺灣的國運,在時序上做稍微超前的預言,所以小說所描述的大歷史情境和情節,很快地就與現實脫鉤,天馬行空,成為名副其實的虛構。但這根本不是問題,這就是小說文學想像的本質,在虛構中影射現實,寄託心跡,唯一永恆的真實是人性,唯有基於普遍的人性,文學才有可能跨越時空和語文的界限,人們才看得懂作者意在言外、隱藏於字裡行間的真感情和思想。

就我作為一個讀者的認識而言,我認為,故事與現實的連結,首先是陳竹奇,作者和第一人稱的小說主角;第二個人物,是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JohnTrump)。陳竹奇穿越於文本內外,小說裡充滿著他自傳的色彩,但另一方面,小說裡陳竹奇的傳奇經歷,又是他浪漫的英雄主義情結的文學夢境。我和作者認識四十年,再過幾年就半世紀,我們都曾經是1980年代臺灣學生運動與各項新興社會運動的參與者,陳竹奇是國立政治大學學生代表聯席會議總幹事,也是大學法改革促進會的重要成員。在政大的校園中,他不像許多外校的運動者,出身自社團而進入學生政府,而擁有一群原本就準備執政或組織抗爭的同志,他比較像是一隻孤鳥,長空一鳴,便飛上青天,回應了時代的召喚,以真誠的行動和言論感染周身的同學,欲共同改變了政大的校園文化和大學自治規範。

主要的成就表現在學生公共言論與出版自由,以及由學生會長普遍選舉制突破的學生自治的實現。我的路徑與他略有不同,我有時事研究社等異議性社團的校園群眾基礎,然後進入東吳大學學生會擔任執行秘書。東吳學生會的運動目標和政大代聯會沒有不同,這不是英雄所見略同的巧合,而是當時所有大學生面對知識與真理的追求時的集體焦慮和不滿的必然的制度出口,其實也是人類在近代啟蒙以後,以自由主義和憲政主義總結的共同價值。

所以作者的生命歷程,在接下來的發展,就銜接上了《大學法》改革運動和野百合學生運動,從此匯流到臺灣的民主化進程中,他以臺灣社會史的研究者和本土媒體記者的雙重身分參與打造和忠實紀錄民主臺灣的誕生,接著,臺灣民主和獨立運動的對象就不再侷限於國內保守的既得利益集團,1996年由學運世代共同連署發表的《臺獨運動的新世代綱領》,宣示臺灣獨立應當是凝聚臺灣國民意識一致對抗中華人民共和國侵略威脅、和在國際上突破「一個中國」對臺灣國家人格桎梏的運動。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