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〇七年四月十二日晚,日本東京國立劇場。
正在舉行的是中國外交部、原文化部聯合主辦的「中日文化體育交流年」國事演出「守望家園—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場晚會」。
這是一場別開生面的演出,與以往都是以國家級專業院團代表國家藝術水準的選擇不同,這場演出除了個別戲劇演員,基本上由來自中國各民族、各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組成。作為這場演出的藝術總監和主持人,我希望能讓觀眾感到驚豔,甚至能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他們對中國文化和中國的認識。我們以往幾乎所有晚會的「開場」節目都火爆、熱鬧,叫作「震場」,但那是千百年來在農村曠場舞台上養成的習慣。面對日本各界的菁英,如何能讓這些看過太多世界一流藝術的觀眾耳目一新、印象深刻呢?為此,我安排的第一個節目就是古琴獨奏〈流水〉。
我上台後,先簡要地介紹了古琴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孔子以弦歌教化眾生,傳說中,日本朋友都熟悉的諸葛亮就是彈著它在空城之上嚇退了司馬懿的大軍的」。接著,我請古琴演奏家李祥霆將他即將演奏的唐琴展示給大家。我說:「古琴和人一樣,都有一個美麗的名字,她叫『九霄環佩』,形容她的聲音就像天上傳來的仙女走路時玉佩碰撞的聲音。這張琴是唐琴,琴腹裡寫著製琴的年代『至德丙申』,即西元七五六年。」為了讓大家對時間有一個清晰的概念,我接著說:「這張琴出生的那一年,中國的詩仙李白五十五歲,詩聖杜甫四十四歲。」這時候,我聽到台下似乎有驚詫的吸氣聲,於是加了一句:「這張琴製作出來之後三年,偉大的鑑真和尚開始在奈良建造唐招提寺。」
李祥霆彈的是著名古琴曲〈流水〉,除了「九霄環佩」的泠泠仙樂,整個劇場鴉雀無聲,真的是「掉一根針在地上都能聽見」。面對如此悠久厚重的歷史和文化,面對這全人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管你曾對中國有了解還是有偏見,那一刻你只能有一種態度,那就是:敬。
第二個節目,是「原生態」的無伴奏合唱侗族大歌,來自貴州省從江縣小黃村的九個小姑娘帶著發自內心的微笑走上台,開口便唱。她們中最大的十三歲,最小的九歲。她們不一定知道台下端坐的兩國首腦和高官叫什麼名字,也不一定清楚這場演出的意義,但是,她們高興!她們第一次走出村寨,第一次坐飛機,頭天到了省會,第二天就到了北京,馬上又到了東京!她們開心,她們興奮,她們就像在侗寨廊橋上歌唱一樣,滿臉笑容,用她們天籟般的聲音瞬間征服了觀眾。
一個是來自歷史的悠遠琴音,一個是來自深山的赤子之聲,天空與大地交會,時間與空間相融,只用這兩個節目,我的目的就達到了。當然,之後的蒙古族長調、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二胡獨奏〈二泉映月〉、崑劇《牡丹亭.驚夢》……真的是異彩紛呈,我們祖先的天才創造在這塊「一衣帶水」的土地上依舊像盛唐時一樣綻放著無窮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