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近期的新聞頭條持續由川普關稅和AI革命相關話題「霸榜」,美股行情處於相對窄幅區間波動,許多投資人可能會被華府的大量新聞事件分散注意力,認為這只是市場第一季的季節性低迷。然而,摩根士丹利全球投資委員會看到更深層的變化,隨著投資人將資金轉向對於經濟成長敏感的週期性股票,長期佔據主導地位的科技七雄可能面臨失寵。
在最具代表性的標普500指數中,科技七雄(Magnificent 7,包括Google母公司Alphabet、亞馬遜、蘋果、Meta Platforms、微軟、輝達和特斯拉)是過去這段期間推動指數飆漲的大功臣,但最近表現差強人意,反而是其他越來越多的股票開始崛起。摩根士丹利財富管理公司投資長Lisa Shalett日前在全球投資委員會週報分析,三個關鍵因素
一、降息效應開始顯現
美國聯準會從去年9月以來一共降息4碼,接著按下暫停鍵。如今,放鬆貨幣政策的效應開始刺激部分經濟領域,使其邁入「軟著陸」,也就是成長放緩但趨於穩定,通膨也有所降溫。
舉例來說,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SM)製造業指數在長期處於低於50榮枯線的緊縮狀態之後,今年1月受到新訂單激增的推動,終於重返擴張正軌。製造業的就業市場出現回暖跡象,而對貸款人員的調查顯示,銀行貸款供應大幅增加。
二、大企業的獲利成長正在放緩
整體而言,標普500指數成分股公司的2024年獲利預計將年增8.5%,進一步觀察,市值最大的100家公司的獲利超出華爾街預期,但增速遠低於其後的400家公司。
投資人對於科技七雄的擔憂尤其明顯,對照其他公司的獲利能力不斷增強,今年科技七雄的獲利成長將會放緩。目前預測2025年標普500指數成分股的每股盈餘為274美元,低於先前預期的282美元。
三、大型科技股陷入困境,其他產業和資產類別領先
大摩指出,標普500科技板塊向來表現優異,但在今年1月卻落後於大盤指數,而且差距是2016年以來最大。
此外,對沖基金一年來首次大幅減少對這類股票的暴險,企業內部人士則以2021年以來的最高速度出售股票,這些現象引發了人們對於公司能否實現盈利目標以及維持高估值的質疑。
與此同時,若將注意力轉向看看目前市場寵兒,更能感受兩者之間熱度與表現的差異,例如金融和醫療保健,以及中型成長型股票、歐洲股票和黃金。
在這種情況下,大摩認為投資人應該考慮增加金融、能源、國內製造商和消費服務等週期性股票的投資。此外,也要考慮跨信貸和利差產品進行多元化投資,尤其是資產支持證券和實物資產,選擇對沖基金策略、優先證券和新興市場(EM)債務。
更多風傳媒獨家內幕:
‧ 通膨開始升溫了,還要降息、關稅雙管齊下?川普經濟學讓《華爾街日報》搖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