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海外狂擴廠恐降低影響力?楊光磊曝台灣這項特點:美、日都難直接複製

2025-02-17 08:50

? 人氣

台積電近年來不斷在日本、德國、美國進行建廠、擴廠。(資料照,柯承惠攝)

台積電近年來不斷在日本、德國、美國進行建廠、擴廠。(資料照,柯承惠攝)

針對美國總統川普點名台灣半導體產業,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建議可採取三策略來因應,一是關注各國應對川普關稅戰的策略應用;二是聯合我們的美國半導體夥伴;三是跟美國進行更大規模的合作。對此,前台積電研發處處長楊光磊在網路節目《斐姨所思》上指出,很多人擔心台積電出去被人學會以後會打敗台積電,但其實可能性很低,因為這點完全不一樣。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談到台積電到全球各地建廠,是否會影響台積電競爭力,楊光磊認為,不會有影響,主要原因是因為台積電到美國是不得已,若有選擇的話應該不會去美國,而台積電在美國是自己營運,跟德國、日本是不太一樣的模式,比較像IDM模式、而非Foundry模式,德國基本上跟3家公司合作,NXP、Infineon跟Bosch就是汽車產業的晶片。

楊光磊表示,很多人擔心台積電出去被人學會以後會打敗台積電。但其實可能性很低,原因是因為文化完全不一樣,日本熊本的第一個廠是台積電跟Sony合作,而第二個廠是台積電跟Toyota合作,所以跟傳統的Foundry模式不太一樣。他指出,若中共打到台灣把台積電炸掉,全球的供應鏈斷掉的時候,可以轉為比較Foundry的模式,將人力移到日本、移到德國,但那都是在極度可怕的情況下才有可能發生。

楊光磊接著表示,日本80年代半導體強盛,但最大的問題在於國際化的概念不夠,他的半導體之所以強是因為有標準產品,比如說動態記憶體DRAM,半導體產業過去在日本,都是企業對企業,日本公司很少去幫別人做事情,日本「失落30年」 最大的問題是基本上已經沒有人才。

楊光磊指出,相較於日本,台灣的狀況是相反,台灣是90年代半導體起來,一窩蜂的人進到半導體,隨便在路上都可以碰到半導體的人。他提到,日本的很多的funding是放在science,並沒有放在工業 ,所以日本培養了很多諾貝爾獎的得主,但跟工業發展好像不成一個比例,現在日本也在檢討。

關於人才議題,楊光磊續指,現在台灣人到海外工作的動機並不高,通常學半導體的人宅的不得了,在他們的人生世界裡面從念書念到研究所,就在科學園區開始工作,想都沒想過有一天會有機會到海外,所以包括台積電在海外運營的困境其實是人才,就是國外跟國外能夠接軌的人才,大部分人頂多就是短期去,台積電去亞利桑那洲過去最大的動機,是要成為美國人的爸爸媽媽,有些人願意短期看看,但是心態上面也要看願不願意去跨文化做事。

楊光磊提到,現在的年輕人台灣越強的東西、國際觀越弱,會認為在台灣做就好,為什麼要去外面那麼辛苦,相反地在中國的台灣人反而是一個相對好的資源,不應該去把他們當成「賊」。所以在學校裡面培養跨域人才,還有跨國際人才都是現在台灣在面對未來可以多琢磨的地方。

更多風傳媒獨家新聞:

‧ 評川普「合資英特爾」手法齷齪!蔡正元:台積電無償轉移技術才能停止賠錢

‧ 川普逼東方不敗救美國阿斗?陳鳳馨台積電「下場」:技術領先向來被當眼中釘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