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兩岸在農曆春節後會是家國團圓還是互不隸屬?

2025-02-17 05:30

? 人氣

2025年春晚節目單不再標註「中國台灣」,罕見地,民進黨賴清德政府卻沒有提出任何的批評。(CCTV截圖)

2025年春晚節目單不再標註「中國台灣」,罕見地,民進黨賴清德政府卻沒有提出任何的批評。(CCTV截圖)

過往,大陸央視春節聯歡晚會節目單上來自香港、台灣、澳門的參演藝人,都會標注「中國香港」、「中國澳門」、「中國台灣」,但2025年春晚節目單不再標註,據說這是體現家國團圓的民族情感與不分彼此。罕見地,民進黨賴清德政府卻沒有提出任何的批評,是認同「家國團圓」?還是,「互不隸屬」的政治解讀?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事實上,「家國團圓」這個詞句用法最早出現在兩岸關係上,是北京最高領導人習近平在馬習二會時提出來的,以「家國團圓」取代了「兩岸統一」,這是以「感性訴求」改變過往「理性表述」的一種新做法也頗具創意,兼顧了台灣民眾的情感。但是,在2025年春晚節目單不再標註「中國台灣」,卻留給賴政府在「互不隸屬」政治表述的解讀空間。

自賴清德擔任行政院長到現在的賴清德總統,中華民國內部的正式公文書,一律以「中國」取代中國大陸,一直沒有改變;倘若,北京不僅在春晚節目單不再標註「中國台灣」,在其他諸如戲劇電影演員名單上,也不再標註「中國台灣」,那麼很可能就會落入台獨民進黨政府在「互不隸屬」的政治表述邏輯了。

依照中華民國憲法來表述兩岸關係,雖然有著大陸地區與自由地區的「差別」制度治理,卻不是「中國」與「台灣」的兩個「差異」的主權國家;也因此,在台獨民進黨政府的「互不隸屬」政治邏輯裡,不批判2025年春晚節目單不再標註「中國台灣」的做法;不是認同「家國團圓」,而是解讀成這是「中國」與「台灣」的「互不隸屬」兩個國家。

到底,在新的一年裡,兩岸關係會回歸「家國團圓」?還是走向「互不隸屬」?北京以「家國團圓」來取代「兩岸統一」,是降低兩岸關係的政治分歧問題但提高兩岸關係的感情溫度,是拉近兩岸民眾距離的很好做法,只是,兩岸關係是「制度差別」不是「國家差異」的問題。

綜言之,若北京在2025年春晚節目單上,將來自台灣的來賓名稱改成標註為「中國台北」,但同時保留不標註「中國香港」、「中國澳門」,這樣的做法或許更能貼近與兼顧兩岸四地民眾情感與政治分歧,也不會留給台獨民進黨政府有政治上「互不隸屬」的暗自解讀了。

*筆者為新黨輿情中心副主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

孫榮富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