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台灣剛說服自己,他們與美國關係良好,在美國的國會裡有很多朋友,他們能夠渡過難關。我覺得川普這些言論為台灣人民敲響了警鐘,他們真的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
華府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印太計畫主任葛來儀(Bonnie S. Glaser』
川普回歸白宮後,每天都為全世界帶來新的衝擊與挑戰,但川普的搖擺與善變對台灣傷害尤大。畢竟台灣幾乎所有主要武器都要仰賴美國,台灣近四分之一的出口產品則是銷往美國,美國也被認為是台灣抵抗中國侵略最重要的夥伴。但美國是否還會一如繼往地支持台灣,如今已成為國內政商界不斷猜測與討論的話題。
當台灣對川普指責「台灣對自身安全投入太少、在半導體製造業佔盡美國便宜」,《紐約時報》也認為「台美關係的變化意味著雙方的關係不再以共同的民主理想為焦點,而且變得更加不確定、更佳具有交易性」。讓人感慨的是,台灣不久之前在華府才贏得兩黨共同支持,也被認為是美國抗中的民主夥伴。
《紐時》指出,台灣的官員和商人一直試圖讓「川普2.0」相信台灣會與美國合作,並且提出各種說帖與有利條件、試圖解釋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對美國的價值何在。即使川普推遲關稅,台灣在其他問題上也面臨來自川普政府的更大壓力:包括台灣對美國的巨額貿易順差(去年創下史上最高的740億美元)、台灣的自衛能力、台灣的高端半導體產業可能被迫遷往美國。
哈德遜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許毓仁對《紐時》表示:「我們一直認為美國和台灣的夥伴關係很牢固,但川普領導下的美國認為台灣做得不夠,台灣政府遲早需要準備對川普提交一整套的計畫。」三名知情的美國官員對《紐時》透露,台灣官員最近兩個月數度前往華盛頓,試圖與川普的核心圈子建立聯繫,但截至目前收效甚微。科技、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的執行長張智程說:「台灣正在為川普準備一些禮物,像是購買液化天然氣,但肯定還會有其他東西。」
諮詢公司中國戰略集團的總裁克里斯托弗·強生(Christopher K. Johnson)分析:「台灣的一些賭注似乎押錯了」、「一些在台灣問題上屬於強硬鷹派(像是龐畢歐)的人士被排除在外,這很能說明問題。」台灣目前雖然還沒成功打進川普核心圈,但《紐時》指出,台灣依舊寄希望於美國國務卿魯比歐(Marco Rubio)、白宮國安顧問的瓦爾茲(Mike Waltz)身上。
川普提名的國防部負責政策的副部長柯伯吉(Elbridge Colby)去年5月在一篇文章中警告,台灣不應認為自己對美國來說必不可少,「雖然保衛台灣對美國來說有極大的利益,但美國人不是沒有它不行」。柯伯吉和其他的國防部官員暗示,台灣應該將軍費開支增加到其經濟產出的至少5%,也就是目前軍費開支的兩倍左右。但台灣的立法院大幅刪減了國防預算,《紐時》也指出美國對台灣還有大量未交付的武器也是問題。
傳統基金會的高級研究員葉望輝(Steve Yates)在談到台灣時表示:「我確實覺得被要求增加軍費支出對台灣來說是件傷心事,因為台灣已經付錢的訂單卻遲遲沒有收到武器」、「美國進行合理施壓,讓人家做更多事情、買更多東西之前,應該先把自己的國防製造供應鏈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