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從宏都拉斯看中國外交陷阱 臺灣如何強化友邦關係?

2025-02-13 05:30

? 人氣

總統賴清德2024年11月30日啟程,展開為期7天6夜的「繁榮南島、智慧永續」之旅,訪問馬紹爾群島、吐瓦魯、帛琉等南太3友邦,首站過境夏威夷。(美聯社)

總統賴清德2024年11月30日啟程,展開為期7天6夜的「繁榮南島、智慧永續」之旅,訪問馬紹爾群島、吐瓦魯、帛琉等南太3友邦,首站過境夏威夷。(美聯社)

宏都拉斯自2023年與臺灣斷交、轉向中國後,經濟發展非但未受惠,反而陷入嚴重貿易失衡與產業衰退的困境;中國承諾的經貿合作與投資計畫淪為空談,宏都拉斯出口市場遭中國壟斷,國內中小企業面臨傾銷衝擊,整體經濟遭受重創;此一情勢促使宏都拉斯內部出現反彈聲音,在野主要政黨「國家黨」與「自由黨」的總統參選人紛紛表態支持與臺灣恢復邦交,並強調與中國斷交的必要性;這不僅反映出宏都拉斯對中國外交策略的失望,也突顯出臺灣在國際上的價值與影響力;面對這一變局,臺灣應該如何利用宏都拉斯的案例,向國際社會推廣自身優勢,並深化與民主國家的合作,以有效反制中國的擴張行動,將是未來外交的重要課題。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宏都拉斯經濟受創:中國貿易陷阱的警示

宏都拉斯原本與臺灣維持良好邦交,獲得長期的經濟與技術援助,雙方在農業、醫療與基礎建設領域合作密切;然2023年現任總統卡斯楚選擇與臺灣斷交,轉而與中國建交,期望藉此獲取經濟紅利,結果卻適得其反,中國藉由貿易協定大舉出口低價商品,使宏都拉斯市場遭到傾銷破壞,導致本地產業競爭力下滑,經濟受創嚴重;此外,宏都拉斯每年對中國的貿易逆差高達50倍,出口受限且經濟自主權更趨薄弱;這樣的情況不僅使宏都拉斯人民對中國感到不滿,也讓原先支持建交的聲音轉為質疑,為當地政治生態帶來新的變數。

在野政黨挺臺:外交政策轉向的可能性

面對中國帶來的經濟衝擊,宏都拉斯在野黨的總統候選人開始重新審視外交政策;「自由黨」候選人納斯拉亞強烈批評現政府將國家主權出賣給中國,並強調與臺灣恢復邦交不僅能夠減少對中國的依賴,還能強化與美國的合作,提升國際地位;同時,「國家黨」的候選人羅札諾也明確表示,一旦當選將立刻恢復與臺灣的邦交,並認為與臺灣維持外交關係並不影響與中國的貿易往來,這顯示出宏都拉斯內部政壇對中國的不信任加劇,而臺灣則被視為更值得信賴的盟友;若這些候選人成功當選,臺灣將有機會重新建立邦交,並藉此展現自身的國際價值。

臺灣如何向國際推廣自身價值

宏都拉斯的案例再次證明,中國的外交承諾往往只是空話,與中國建交並不等於獲得真正的經濟利益,臺灣應藉此向其他國家宣傳自身的可靠性與誠信外交;首先,臺灣可以強調自身在國際合作中的貢獻,例如醫療援助、技術支援與經貿合作等,向發展中國家展示臺灣作為長期夥伴的價值;其次,臺灣應加強與現有友邦的關係,透過經貿合作與發展計畫深化雙邊關係,使其他國家意識到臺灣的國際貢獻;此外,臺灣還可利用宏都拉斯的失敗經驗,提醒國際社會警惕中國的經濟侵略戰略,避免其他國家步入相同陷阱。

深化國際聯盟,反制中國影響力

為了進一步反制中國的外交擴張,臺灣應積極與民主盟友合作,建立更強大的國際支持網絡;臺灣可透過「印太戰略」加強與美國、日本、澳洲等國家的經貿合作,確保友邦經濟發展不受中國壓制;同時,臺灣可與拉美及非洲國家建立共同的經貿平臺,提供比中國更具誠信與可持續性的合作方案;此外,臺灣應強化在國際組織中的發聲,例如透過民主峰會或聯合國相關機構,呼籲各國正視中國經貿手段的危害,進一步凝聚國際間的挺臺力量,這些策略不僅能提升臺灣的外交空間,也有助於反制中國的影響力。

結論:以宏都拉斯為鑑,強化臺灣國際戰略

宏都拉斯與中國建交後的慘痛經驗,是對所有國際社會的一大警示,中國的承諾往往淪為空談,最終受害的仍是自身的經濟與主權,而宏都拉斯在野黨的政策轉向,則顯示出臺灣仍具備外交上的競爭優勢;臺灣應善用此機會,積極向國際社會推廣自身價值,並透過深化國際聯盟來對抗中國的經濟與政治影響,如此臺灣才能在國際舞臺上持續維持影響力,並確保自身與盟邦的長遠發展。

*作者為研究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