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校外教學是否收費得當成為與日俱增的探討話題,但收費妥不妥當不是今天要跟大家談論的內容,而要探討的是存在於國中的「隔宿露營」、高中職的「公民訓練」與大專校院的「迎新營隊」的活動內容安排是否得當。
過去幾年「迎新營隊」因涉及不當性議題屢上新聞版面,衛生福利部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推動小組委員鄒新猷也曾發表社論探討此類不當的金權關係,而其中最不妥的文化也就是縱觀國中的「隔宿露營」、高中職的「公民訓練」都存在的「值星文化」——一個來自黨政時期救國團帶入校園卻在撤出校園後沒帶走的運作機制。
「值星文化」及「教官系統」已有許多人探討,但實質上這種透過思想教育、軍事訓練結合再一起運作的模式,無非就是將人的行為極端打壓後,再透過心靈雞湯撫慰,以達到實質精神控制的效果,以營造「服從」就是真理的行為思想貫徹。救國團退出校園後,轉以童軍社、康輔社等方式繼續留存在校園內,更甚者也存在於學生組織如班聯會、學聯會、學生會等,並繼續承襲「學長學弟制」,以屏除不服從者。
學生活動應該乾淨與純粹,團康活動本來就是連結不同學生之間的連繫以達到互助、聯誼的目的。從課後活動來看,童軍活動實質上也是透過野外求生等培訓以達到發展自我的智識、冒險的精神並訓練自律生活與提格的課後活動,而康輔的目的也是以傳遞正確或正向、對別人有幫助的精神或力量為目的。「值星文化」這種過分承襲軍事系統的威權,在現今的彈性課後學生活動當中,顯然格格不入,更不用說班聯會、學聯會、學生會這類學生組織是以校園民主發展為根基所組件,早已不是當年救國團學生中心的存在。
在探討自由學風、彈性課程及適性發展的同時,學校應更加彈性的讓學生自有選擇是否接觸「軍事訓練」,而共同意識強迫學生參與這種融入這種不當的「團體活動」在教育現場仍層出不窮,倘若學生在這類活動當中受到不當管教,又有何處理機制及應變措施?若實施者是學長姊、旅行社領隊或工讀生,而非學校的教官或教師,學校有什麼處置方式?教育部應當提起完整的機制與規劃,而不是只單靠《中小學戶外教育實施參考手冊》。
公民培力有許多方式,可以促使學生有不同思想發展的可能,但學校不是軍隊,即便都是封閉環境,這種不同的上對下的特別權力關係不應被混淆,也不該被複雜化。
*作者為臺灣桃湛公民培力協會理事、學權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