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大罷免時代來臨—罷免權是救濟還是武器?

2025-02-13 06:00

? 人氣

全台罷免團體10日赴中選會遞送第二波罷免選區立委提議連署書。(柯承惠攝)

全台罷免團體10日赴中選會遞送第二波罷免選區立委提議連署書。(柯承惠攝)

罷免,原是民主制度賦予人民的「最後防線」,但如今卻成為頻繁使用的政治手段,從地方議員到中央民代,甚至市長級人物,都可能因罷免而提前下台。當罷免制度成為政治鬥爭的延長線,人民的民主權利是否被消費?罷免的界線應如何拿捏?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一、罷免:是對民意的回應,還是對選舉結果的否定?

罷免制度的存在,是為了讓不適任的官員能被民意淘汰。然而,當罷免變成政黨鬥爭的手段,它的正當性便開始受到質疑。例如,部分政治勢力發動罷免,不是基於該民代的失職,而是因為選舉結果不符預期,導致罷免變成「選輸再來一次」。

政治學者立場認為:「罷免不該成為對選舉結果不滿的補考機制。如果一名民代僅因政策方向與部分選民不符便遭到罷免,這將削弱政策的穩定性,也讓民代難以推動長遠規劃。」

但反對聲音也指出,選民選錯了人,難道不能反悔嗎?平民老百姓說:「當選前承諾照顧庶民,結果當選後利益輸送給財團,這種人不罷免還等什麼?」這種觀點代表了部分選民對政治人物的強烈不信任,認為罷免應當更容易執行。

二、罷免門檻與濫用之間的微妙平衡

當罷免案頻繁發生,我們需要重新思考門檻的設定。現行制度規定,罷免需經過提議、連署及投票三階段,最終須達到一定票數才能成立。然而,這樣的門檻到底是過高還是過低?

有學者主張應提高門檻,避免罷免成為選舉的「第二輪」。但也有人認為,罷免本就該是人民監督政府的有效機制,若門檻過高,將讓不適任的官員有恃無恐。

或許,我們可以借鑒國外經驗。例如,美國加州州長罷免案,要求罷免理由須經法院認證,確保罷免並非單純的政治鬥爭。同時,也可考慮設置「施政滿意度調查」,讓罷免有更客觀的數據支持,而非僅憑情緒推動。

三、罷免權該如何行使,才能真正保障民主?

罷免是一項強大的民主工具,應被謹慎使用,而非動輒濫用。若罷免成為政黨操作的武器,最終受害的仍是社會的穩定與治理的長期發展。

或許,我們應該回歸罷免的初衷——它應該是針對「嚴重失職」或「違反民意」的官員,而非針對政治立場不同的個人。未來是否應設立更嚴謹的審查機制,如「罷免理由公開聽證會」,讓選民在理性討論後決定是否行使罷免權?

四、結語:罷免,是權利還是責任?

罷免是一項權利,但行使這項權利,也意味著對民主制度的責任。當我們按下罷免投票的那一刻,不僅是對個別政治人物的審判,也是對民主制度本身的一次考驗。

罷免權該如何發揮最大效益,而不至於讓民主變質?這是我們每一位選民都應該深思的問題。

*作者為來自台中的一位40歲上班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