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鴻源觀點:論「李約瑟之謎」─科技國力崛起後的中國

2025-02-13 05:50

? 人氣

筆者認為之所以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是因為科舉制度的存在,都是教育人民如何服從皇朝,至於如何改進生產工具,非各皇朝所重視。(科舉示意圖 / 取自維基百科)

筆者認為之所以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是因為科舉制度的存在,都是教育人民如何服從皇朝,至於如何改進生產工具,非各皇朝所重視。(科舉示意圖 / 取自維基百科)

英國的中國科技歷史學家李約瑟(Joseph Needham)在其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提問,儘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此問題被通稱為「李約瑟之謎」或「李約瑟難題」。北京大學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對此提出新解釋,他認為由於中國科舉制度使然,導致科學革命無法產生。(相關報導:為什麼科學革命沒有發生在中國?林毅夫提出新解釋:關鍵在「這個制度」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說的沒錯,科舉制度自隋朝開始,目的在攏絡知識份子,讓他們成為擁護皇朝的中堅,因為考試所要讀的四書五經,都是教育人民如何服從皇朝,至於如何改進生產工具,則非各皇朝所重視。其次是科技發展所需要的數學與實驗,也沒受到各皇朝重視,因此科技在明朝之後,開始大幅落後西方。

林毅夫指出,中國古代對於讀書的評價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因為當時經由科舉考試做官的投資回報率最高。在此情況之下,有聰明才智的人大都會為科舉的物質回報所吸引,熱衷於參加科舉考試。對於科學與技術,即使他們有心研究,也不會有多少時間。

也沒錯,否則造紙術、指南針、火藥與印刷術等四大發明都是中國人所發明的,為何科學與技術在明朝中期以後就開始沒落?科舉制度造就許多士大夫階級,協助皇帝管理國家,卻對科技文明沒有幫助。

反觀在歐洲,文藝復興運動(Renaissance) 發生於14-16世紀間,先在義大利半島,其後傳播至全歐洲。在這時期,人民受人文主義的影響,相信人的價值比宗教重要,他們對希臘的哲學、藝術與科學有興趣,勇於挑戰教會的威權,因此科學研究與發明就產生了。(延伸影片:文藝復興為什麼起源於義大利?文藝復興兩大贊助者,麥第奇家族還有教宗!

人文主義(Humanism)是一種基於理性和仁慈為哲學理論的世界觀,人文主義從仁慈的人性獲得啟示,並通過理性的推理來指導。而中華文化源頭一孔孟儒學與老子哲學只談倫理與自然,卻欠缺理性的推理,因此近代科學只誕生於歐洲。

近代西方科學啟蒙大師尼古拉·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正是文藝復興時期的波蘭數學家、天文學家,他提出以太陽為宇宙中心的理論。1543年哥白尼臨終前發表了《天體運行論》,開啟哥白尼革命,並對推動近代科學有很偉大的貢獻。奇特的是,他還是一位神父!(延伸影片:哥白尼的生平

之後歐洲科學人才輩出,如伽利略、布魯諾、牛頓與萊布尼茲等近代西方偉大的科學家,他們追隨哥白尼的科學研究精神,不只透過實驗觀察,還發明數學工具如微積分,做邏輯推理與演算,增強說服力。(延伸影片:會讀書的流氓 ▶ 牛頓其實是一個雞掰人 學術成就有多大 心就有多黑

歐洲的科技與民主發展互為助力,因為君主民主,所以鼓勵科學研究風氣,科學研究取得進展,宗教神權就逐漸退位,科技進展也促進生產工具的效率,民主制度也獲得進展。(相關報導:鄧鴻源觀點:論進化論與宇宙誕生

反觀14-19世紀的中國,閉關鎖國,歷代皇帝的心態老大,尤其是滿清乾隆皇帝,在1893年接見英國特使團代表馬戞爾尼(George Macartney)等一行人所表現的傲慢態度可知,他以為人家是蠻夷之邦,自己是萬國之王,不屑與其平起平坐,卻已經被看破腳手,以致47年後的鴉片戰爭一敗塗地。(延伸影片:乾隆皇帝給英國國王頒佈聖旨,全文976字盡顯愚昧!喬治3世看完笑掉大牙【硬核王探長】

近百年來,中國科技已有重大進展,但是民主素養仍原地踏步,與以前中國歷代皇朝沒有兩樣,人民沒選舉與罷免權,普遍也不關心,又因政府體制是專制獨裁,無法更替,則腐敗是必然的,貪官抓不完!中國如果要成為英美法德等泱泱大國,只有實施真民主,建立兩黨或多黨政治,彼此互相監督與制衡,且人民有選舉、罷免、創制與複決權,如同歐美國家那樣,國家才能進步。

*作者為台大物理博士/大學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