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錫堦觀點:「工資缺口」是貧困的根源

2025-02-13 06:40

? 人氣

筆者提到,政府為了提高GDP降低赤字,採取降低稅率增進投資來發展經濟,增加稅收的政策。(示意圖/取自美聯社)

筆者提到,政府為了提高GDP降低赤字,採取降低稅率增進投資來發展經濟,增加稅收的政策。(示意圖/取自美聯社)

曾獲《經濟調查(Economic Enquiry)》選為「超級經濟學家」的美國印度裔經濟學者拉斐.巴特拉(Ravi.Batra),2015年在其著作《搶救失業大作戰:我們如何擺脫失業、負債與貧窮》(End Unemployment Now)書中,提到受雇者認真工作、增進職能,卻還面臨失業與貧困的威脅,原因在於工資過低和財團壟斷。他提出「工資缺口理論」來詮釋勞動貧窮的根源,有助民眾很快洞悉貧窮原理。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工資缺口理論是指「生產力成長」與「勞動薪資成長」若成等速或接近等速,即達「供需平衡」,國家經濟才能穩定成長。如果生產力成長高於工資成長,日積月累就會產生「工資缺口」—生產過剩或勞動力過剩現象。「供需失衡」造成裁員減薪或失業的壓力,勞動者不得不退讓,加速陷入貧困。

政府為了提高GDP降低赤字,採取降低稅率增進投資來發展經濟,增加稅收的政策。其中以雷根的「巫毒經濟學(Voodoo economics)」為最,1981年將最高稅率從70%調降到50%,1986年又降至28%,收入較低者卻要繳33%較高的稅率,圖利財團鉅富,反向拉大財富不均差距。

2007年美國政府為挽救經濟不景氣,以擴張政府債務來刺激經濟挽救危機,至2014年共砸下68兆資金,試圖挽回受損的資產,雖然股市恢復、勞工就業率也恢復到七年前水平,但貧窮率卻攀升至50年來最高紀錄。

供給面經濟學促使分配正義崩潰

「供給面經濟學」是宏觀經濟思想的一種,認為由降低生產商品和服務的障礙才能有效創造經濟增長。根據供給學派的看法,消費者會從中受益,生產者得以更低的價格提供更多的商品和服務;投資和業務擴張會增加對雇員的需求從而創造就業。對於供給面理論而言,至關重要的是擴大自由貿易和資本的自由流動。因此供給面學派最具有代表性的建議是「降低邊際稅率和放鬆管制」。但美國過去幾十年的減稅很少能抵償財政收入損失,且對GDP增長的影響極小。

主張者力倡供給面經濟學是「下滲理論經濟學」(trickle-down economics,又名涓滴經濟學),其概念是當富人一旦愈富之後會一點一滴滲透予勞苦大眾,增加民眾所得提升生活,但實際上其所許諾改善整體所得的願景卻從未實現,彷如騙局。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曼(Paul Robin Krugman),批評供給面經濟學產生的結果遠遠小於它所承諾的,供給面理論僅是「免費午餐」。供給學派批評柯林頓「增稅」之舉將導致一場大災難,事實證明柯林頓加稅政策明顯改善了政府財政,但供給學派主張的減稅卻成了災難的開始。雷根減稅促使富人所得直線上升,窮人所得下降,並因削減社會福利支出,導致不平等擴大、社會不安全,反不利經濟發展。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