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近年來積極在國際社會爭取對台灣議題的支持尤其是在俄烏戰爭後,強化對全球南方(Global South)的外交攻勢。近期英國《經濟學人》的報導指出,過去 18 個月內,大陸已成功獲得 70 國支持其對台灣的主權主張,且這些國家多數不再強調「和平統一」,而是接受大陸「以一切努力」來統一台灣的說法。這種外交攻勢的背後,大陸究竟是如何換取這些國家的支持?其戰略目標又是什麼?
大陸對部分開發中國家展現的「經濟誘因」是獲取支持的重要手段,這些誘因大多與「一帶一路」倡議(BRI)及其他基礎建設投資計畫相關。自2013年「一帶一路」正式提出以來,大陸透過基礎設施、交通建設、能源管線與港口經營等多重層面,與亞非拉與小島國家建立更加密切的經貿與政治聯繫。例如報導提到斯里蘭卡獲得中國投資,以興建兩座具戰略價值的港口;亦在非洲各地提供資金援助或大型工程建設,使得非洲國家在重大基礎設施上產生對中國的倚賴。這些經濟上更加緊密的合作關係,為大陸提供了談判籌碼,鼓勵或促使相關國家在涉及台灣的國際聲明中採取親中立場,甚至公開支持中國「以一切努力」統一台灣。
大陸如此積極展開外交遊說,與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西方對俄羅斯實施嚴厲制裁的國際情勢變化脫不了關係。大陸關注到,在西方帶領下對俄羅斯進行的制裁行動,雖然在聯合國中也獲得不少國家支持,但許多開發中國家或新興市場國家態度較為中立,並未完全依從制裁。大陸因此希望,如果未來台海發生衝突乃至軍事行動,能取得相當多數的國際支持或至少「不反對立場」。只要大部分國家承認中國在台灣議題上的主張,且認可「一切努力」的正當性,便能顯著降低由聯合國層面發動譴責甚至制裁的可能性,同時讓美國與其盟友凝聚全球共識的難度大幅提升。換言之,大陸的策略意在防堵西方主導的國際反制陣營,減少「俄烏模式」再度出現於台海的風險。
大陸以基礎建設援助、債務減免、天然資源貿易等手段,成功在開發中國家構築了「認同中國立場」的國際共識,甚至讓部分曾在台灣問題上模糊表態的國家,如馬來西亞與斯里蘭卡,在聯合聲明中淡化「和平統一」的概念,轉而接受「一切努力」的措辭。這意味著,即便大陸未來對台灣施加更大壓力,甚至進行封鎖或準軍事行動,國際社會的反應也可能遠比當年俄烏戰爭時來得冷淡,這無疑對台灣構成極大挑戰。
對比之下,台灣雖然長年努力爭取國際支持,但在全球南方的外交戰場上明顯吃虧。一方面,美國及歐洲盟友缺乏足夠的資源來與大陸競爭「基礎建設外交」,另一方面,西方國家對開發中國家往往抱持道德優越感,而非務實合作,這使得大陸的「不附帶政治條件」援助更具吸引力。結果就是,大陸的影響力持續上升,而台灣則面臨越來越多的外交孤立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