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的關稅威脅是否會成真?這不僅是貿易政策的問題,更涉及美國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的戰略佈局。台灣作為全球晶片供應鏈的關鍵環節,特別是台積電,其產能與技術領先地位難以取代。因此,對台灣半導體課徵100%關稅,表面上看似能夠促進美國本土半導體生產,但實際上可能帶來一系列負面影響,甚至傷害美國自身的產業發展。
美國長期以來已經失去大規模製造尖端晶片的能力。根據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USITC)的數據,台灣對美國的半導體出口量在過去五年內成長了兩倍,預計2024年將達到100億美元。台灣不僅在邏輯晶片(如CPU)領域擁有強勢地位,在GPU、顯示卡與各種模組化產品方面的出口成長速度更快。這顯示出美國半導體產業在設計端(如NVIDIA、AMD、Intel)仍有競爭力,但在製造端高度依賴台積電與台灣供應鏈。
台積電的3奈米製程已成為高效能運算(HPC)與AI晶片的主要技術標準,甚至連英特爾(Intel)都將即將推出的Ultra Core系列交由台積電製造。如果對HTS 8542代碼的獨立晶片徵收100%關稅,英特爾的成本將直接翻倍,使其產品價格大幅上漲,削弱市場競爭力。超微(AMD)情況更為嚴峻,其伺服器級晶片EPYC完全依賴台積電製造,若遭遇同樣的關稅措施,將直接衝擊美國資料中心與雲端服務供應商。
AI時代的競爭已經進入基礎設施建設階段,OpenAI、微軟、Google等企業不斷加碼投資數據中心與AI運算能力。其中,甲骨文(Oracle)董事長埃里森(Larry Ellison)、OpenAI創辦人奧特曼(Sam Altman)、以及軟銀(SoftBank)創辦人孫正義已經承諾在四年內投入5000億美元建構AI基礎設施,這些投資依賴大量的GPU與AI加速晶片,核心供應商包括NVIDIA、AMD與AI專用晶片設計公司,而這些企業的產品幾乎都倚賴台積電製造。
如果美國對台積電的晶片課徵100%關稅,這些企業的硬體成本將劇增,不僅影響AI發展速度,還可能導致企業選擇在其他國家(如歐洲或中國)擴展數據中心,以避免高昂的晶片成本。這將削弱美國在AI領域的全球領導地位,甚至可能讓競爭對手(如中國的華為與中芯國際)獲得更大的市場機會。
川普過去的政策操作模式顯示,他往往會使用極端的關稅威脅作為談判手段,以逼迫企業與國家讓步。例如,2018-2019年間的美中貿易戰,川普政府宣布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但多次延後實施,最後達成「第一階段貿易協議」,讓中國增加對美農產品的進口。因此,這次對台灣半導體的關稅威脅,也可能是希望迫使台積電增加在美國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