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玉莉觀點:印度是台灣振興國際觀光的潛力客源

2025-02-13 07:00

? 人氣

筆者提到,台灣近年來國旅人數驟降,國內旅遊業者面臨經營的壓力,台灣應該更積極經營印度觀光客,以開發新的客源。(示意圖/Pixabay)

筆者提到,台灣近年來國旅人數驟降,國內旅遊業者面臨經營的壓力,台灣應該更積極經營印度觀光客,以開發新的客源。(示意圖/Pixabay)

國旅的狀況不如以往,面臨衰退的壓力。除了結構性問題之外,短期的振興之道就是吸引國際觀光客。日前,印度企業Asian Paint Limited在2月9日至25日辦理來台獎勵旅遊,共有六個梯次的800位印度旅客來台,預估可望帶來至少3000萬元經濟效益,顯示印度旅遊消費潛力。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根據印度觀光局公布的統計數據,印度於2022年的出國人數為21,602,734人次,比2021年成長了152.62%,已恢復新冠疫情前的出國人數的九成以上了。印度人民出國的主要目的為觀光休閒者占了36.8%,一半以上的出國人口年齡介於25到44歲之間,這群龐大的年輕中產階級的出國觀光潛力不可小覷。可惜的是,印度觀光局公布的最多印度人前往的前15名國家中,台灣並未列名其中。換言之,台灣並非印度出國旅客的優先選項。若根據台灣交通部觀光署的統計,2024年一月到十一月來台的印度旅客為41,562人次,只佔了來台的國際旅客的0.76%,與日本和韓國旅客人數仍有二十倍以上的差距。

事實上,台灣近年來國旅人數驟降,國內旅遊業者面臨經營的壓力,台灣應該更積極經營印度觀光客,以開發新的客源。對印度旅客而言,台灣有其特殊性和吸引力。舉例而言,台灣除了擁有「好山好水」的自然景觀,也有佛光山和中台禪寺等等的佛教文化遺產。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也是宗教文化大國,可以吸引印度的佛教徒和宗教文化愛好者。台灣常見的素食文化,也有利印度旅客的飲食需求。台灣若能善用及整合原有的資源,經營印度旅客市場,不僅能增加彼此文化的交流,也能帶動台灣的觀光相關產業,如交通、飯店、購物與餐飲等的收益。另一方面,台印也能藉由觀光增加雙方人民的了解,有助於提升整體雙邊關係的交流及合作,建立互惠互助的夥伴關係。

然而,相較於歐美,目前台灣在印度的知名度仍然較低。筆者當年在印度就學時,班上的印度同學常把台灣誤以為是泰國。筆者也曾與印度同學聊台北101,但印度同學們卻不知道台北101是位於台灣。所以,要促進印度旅客來台觀光的首要之務即是提高台灣在印度的知名度,例如,可以運用網路媒體宣傳策略。印度的中產階級使用網路媒體已很普遍,台灣可持續邀請印度媒體和網紅來台體驗並分享,或鼓勵台灣旅遊業者積極參與印度國際旅遊展,進而提升台灣的曝光率。另外,台灣也可與印度旅遊業者合作,針對飲食和宗教需求,設計適合印度遊客的套裝行程等。

此外,要發展台印觀光,直飛航班與簽證都是重要因素。日前,印度與中國已經同意恢復彼此中斷近5年後的客機再次直航,可以想見這也會讓雙方在各領域的交流合作更為便利。台灣的華航及長榮以往都曾經經營印度航線,但在疫情之後,至今尚未復航。雖然有論者提到是因為旅客不多的關係,但直航及觀光常常是雞生蛋與蛋生雞的問題。再加上,直航也不僅是為了觀光,面對台灣即將開放印度移工,恢復直航有其急迫性和意義。另一項需要調整的則是簡化簽證。目前印度人來台仍需辦理紙本簽證。若能規劃電子簽證之類的簡便措施,將有助印度旅客來台的意願,特別是印度的年輕族群。

另外,也需要一些「印度化」的調整。印度約有40%的素食者,但仍習慣香辣口味,而台灣素食則偏清淡,所以台灣的素食業者在面對印度旅客時,口味可能要稍作調整。另外,印度有15%的人口為穆斯林,接近2億。台灣可鼓勵更多餐廳提供素食料理與清真認證食品,以吸引素食與穆斯林旅客。友善的飲食環境也會降低印度旅客來台灣的門檻。

吸引印度旅客對台灣的經濟、文化與外交都極具重要意義。目前,雖然台灣在印度市場的知名度仍有限,但透過政府與民間攜手合作,共同推廣為印度旅客量身打造的 「Taiwan for Indian Tourists」品牌,相信台灣有可能成為印度旅客出國旅遊的新興選擇。

*作者為臺灣印度研究協會理事、印度尼赫魯大學博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