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已邁入超高齡社會,失智症患者也愈來愈多。根據失智症盛行率及人口推估,目前全國失智人口已超過35萬人;且失智症一旦出現明顯狀時,往往已進入不可逆階段,對患者和家屬都造成極大負擔。因此,近年醫界積極投入研究,希望能透過科技的力量,及早發現失智症,延緩病程。
衛生福利部立雙和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黃立楷表示,失智症一旦出現明顯症狀,往往已進入不可逆的階段,只能依靠藥物或其他治療方式延緩腦部功能退化。然而,運用AI技術、影像診斷和大數據分析,有助於早期發現並治療高齡者的潛在疾病,降低走向失能臥床、需長期照護的不健康老年生活。
AI輔助和數位生物指標準確率可達9成以上
黃立楷進一步補充表示,目前的失智症治療效果不理想,主要因為治療時機偏晚。事實上,失智症在臨床出現症狀前10年甚至15年,就已有一些特徵,但臨床上往往難以察覺。
如今結合AI技術,患者透過穿戴裝置密集監測數位生物指標,有助發現極早期失智症,並及早治療。「透過AI輔助和數位生物指標,可以有9成以上的準確率,區分出失智症狀況與正常人,」黃立楷說
台北醫學大學研究發現,可藉由每人生活行為提供的指標,如步態速度、步幅長度、語調、眼動的不穩定注視次數或注視特定區域的次數等細小行為與指標的改變,搭配頸動脈超音波與腦部造影AI分析,判斷民眾否已進入「極早期失智症」,進而讓治療處置及早介入,達到預防或逆轉失智症可能性。
黃立楷說,雙和醫院失智症中心除了積極投入研究外,也設有「失智症專責病房」,以及老年與失智整合門診,提供藥物治療和非藥物介入服務,例如:職能復健、懷舊治療、音樂及運動治療、家屬照護技巧訓練等服務,致力於預防極早期失智症,減輕失智症患者和家屬的負擔。
期待達成一校五院的跨院醫療資訊整合
病房在環境的設計上亦別出心裁,交誼廳溫馨的大樹及雲朵讓病患回憶起家鄉庭院的榕樹,而護理站的紅磚瓦造型,以及猶如懷舊戲院的走廊布置,都期望能勾起病患的美好過去回憶,降低住院時的控拒和焦慮感,讓長者有多元性的治療及延緩失智症狀。
藉由失智症專責病房、失智症整合門診、病友會、家屬教育課程、社區活動據點、社區醫療群、發行電子報等服務方式來達成失智症病人的服務,以及家屬教育為優先等服務品質目標,並期待未來能達成台北醫學大學一校五院的跨院醫療資訊整合。

這項研究成果顯示,利用 AI 科技與數位生物指標,可以更有效地預測和篩選早期失智症,為及早治療和預防失智症帶來新的希望。未來,透過 AI 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和應用,相信能有效提升台灣失智症的預防和治療水平,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減輕社會整體的醫療負擔。
更多風傳媒獨家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