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醉夢溪畔的國族啟蒙

2015-05-25 05:30

? 人氣

政大醉夢溪畔,右為政大社資中心。(賴亮名/維基百科)

政大醉夢溪畔,右為政大社資中心。(賴亮名/維基百科)

日前參加母校的米壽校慶暨畢業30年校友回娘家活動。同級儕友對母校的召喚反應熱烈,數百位校友將當年用來辦理會考的大禮堂擠得滿滿的。根據大會司儀的統計,我們系上同學回娘家的陣容最為龐大,整整三大桌,座無虛席。六十餘人的班級,畢業三十年後竟然有大半同學請假甚至千里迢迢的回奔母校,只為了「重溫那段美好的大學時光」。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說同學不遠千里回奔母校並不誇張。為了這場30年的同學會,有一半以上的同學從國外趕回來。細數來處,有西班牙、美國、韓國、馬來西亞、香港、澳門,還有從中國奔馳回來的。為了這次「豈止於米 相期無限」盛會,一位同學甚至輾轉飛了25小時才返抵國門。這番盛情,豈止可感,簡直是無限了。

宴席上,同學觥籌交錯,把杯讌談。霎時間山東國語、廣東國語、馬來國語齊飛,母校師長殷切歡迎話語只能相忘醉夢溪裡。聽到這些曾經響徹校園的南腔北調,也讓我的思緒拉回到30年前的大學宿舍。

記得1980年代初入大學之際,系上歸國就學的僑生為數頗夥,同學聊天,最常觸及的是海外中國人在當地的處境。一聽到「海外中國人」一辭,韓華同學會倒一肚子苦水,遍數當地中國人受到高麗棒子的種種限制與歧視;來自英國殖民地的港仔大半聳聳肩,對是不是「中國人」不置可否;可是來自東南亞的同學,不管是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或是印尼,大多會跳起來義正辭嚴地告訴你:「我不是中國人,我是新加坡人」,或是「我是馬來西亞人」,了不起後面再加個「華人」。國家跟民族的差別,我那些同學分得一清二楚。

1980年代初期,高雄美麗島事件剛剛落幕,國內政治氣氛仍然肅殺。國民黨政府運用強勢的教育、媒體系統灌輸塑造的中國法統圖像,根本未曾遭到任何公開質疑。當時台灣學生滿腦子自以為是中國人,碰到滿屋子自海外歸國卻自稱不是中國人的僑生,常有數典忘祖一至如斯的感慨。同學之間偶有為此吵架拌嘴、不歡而散的場面。

其時,黨國威權體制宰制台灣已幾十年,大中國的國家想像也水銀瀉地般地充塞在絕大部分國人腦中。然而不到幾年,看似巍然不可侵犯的動員戡亂體制卻在東風吹、戰鼓擂的民主浪潮中一夕瓦解。台灣解嚴了,蔣經國過世了,刑法一百條修訂了,台獨主張除罪了。台灣人的自我認同意識經過歷次選舉有意無意的鼓吹,也逐漸站起來了。

這種轉變有數字為證。行政院陸委會自1992年起對台灣人民的自我認同態度進行調查:當時自認為是中國人的高達44%,自認為是台灣人的只有16%,另外有36%的受訪者認為自己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這種自我認同的傾向在此後的二十幾年間有極大轉變。到了2014年之際,國人自認為是中國人的民眾降到了3.5%,自認為是台灣人的則高達60.4%,認為自己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則佔32.5%。從這些調查數字可以看出,台灣民眾在不同時期的確存在著不一樣的國族想像,而且也呈現出與中國圖騰切割、自我當家作主的趨勢。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