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黑箱才是恐慌來源─改食品標示是公民基本知情權

2015-04-30 05:30

? 人氣

基因改造出來的金色米。(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IRRI)/取自維基百科)

基因改造出來的金色米。(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IRRI)/取自維基百科)

日前拜讀林基興教授於中國時報投書評論《只標示不教育  製造基改恐慌》一文,由於本人未並參與會議,無從知悉文中所提及專家、民間團體及立委的發言有多麼「缺乏基改專業」、「充斥對科學的誤解」及「執行反基改信仰」,但從林教授長期於報章媒體上發表的論述觀察,顯然認為台灣人民被完全沒有科學根據的妖魔化基改言論所誤導,對此,我有一些不同觀點的看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網路發達的今日,想要理解基改科技或基改食品資訊的國內外管道非常之多。由台大種子研究室所經營的「GMO面面觀」網站,蒐集彙整全球基因科技、GMO產品、生物安全、食品安全、環境安全、GMO檢驗、風險評估、風險管理、WTO議題、智慧財產、法規、案例與文章,可說是目前台灣最重要且完全公開的中文學術資料庫,任何人都能自由閱讀國際事件的摘譯版本,有意願者更能透過參考文獻閱讀原始資料,若說這些龐大的資料沒有科學基礎也未免失之武斷。

至於林教授屢次解釋基因改造就是傳統育種,但其實台灣法令已明白表示兩者的不同。例如《植物品種與種苗法》第三條以及去年甫新修正《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三條,針對基因轉殖的定義中明確表示:「不包括傳統育種、同科物種之細胞及原生質體融合、雜交、誘變、體外受精、體細胞變異及染色體倍增等技術。」

今年為國際土壤年,全世界都在追求生態經濟綠色產業,台灣飲食文化與產業更要迎頭趕上,不該再僅以安全為考量,而必須納入環境生態、健康風險、公平正義等等價值,方能提升台灣產業與國際競爭力。因此,對於基改食物食用二十餘年無一傷亡個案的例證,我們應該認真思考的是,徹底揚棄「吃了不會死人」的這種最低要求標準才是台灣擺脫食安風暴的最佳出路。

許多專家學者常以美國並未採用基改食品標示制度為例說明基改食品安全性,但近幾年情況已大有不同。要求基改標示公民行動於美國各州陸續發起,雖在遭受跨國農企業公司百般阻撓及公投立法門檻過高因素影響下並非十分順利,但佛蒙特、緬因及康乃狄克等州已提案通過立法基改食品必須標示,且美國有一民調結果顯示66%民眾贊成基改標示,台灣豈有再走回頭路的道理?

基因改造科技與食品的爭議,攸關食品安全、環境生態、人體健康、土地正義及綠色經濟等等層面,不能單純從安全與經濟角度,而必須納入更多元的文化、社會與倫理範疇思考。面對爭議未定的基改風險,台灣民眾應有權得知食品是否含有基因改造原料,並藉由自主判斷決定購買與否,要求食品資訊透明化是公民社會的基本權利,隱匿資訊不知情的黑箱才是恐慌的源頭。

*作者為校園午餐搞非基行動共同發起人、環境教育認證人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