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紹煒專欄:5000點之後的科技泡沫陰霾

2015-03-22 06:10

? 人氣

那斯達克指數在15年後再度站上5000點,引發科技泡沫是否重臨的熱議。(資料照片,吳逸驊攝)

那斯達克指數在15年後再度站上5000點,引發科技泡沫是否重臨的熱議。(資料照片,吳逸驊攝)

整整15年過後,代表科技類股的美國那斯達克指數終於又站上5000點了,科技股是否再逢泡沫的憂心與討論又再次引發熱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事後回顧,每次泡沫發生時─不論是房市泡沫、股市泡沫或是科技泡沫,否定泡沫發生者總會以「這次真的不一樣」了作為證詞;而這次,真的不一樣了,但不一樣之處,有更佳也有更壞的地方。

從去年下半年起,美國幾位著名的風險投資家─安德森、庫班、格里等都發出警告,《經濟學人》也有專文討論。會有此憂心,主要是矽谷新創公司的估值持續飆漲;去年進入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新創公司(被稱為獨角獸公司)大概有48家,其中超過100億美元者有8家;今年已經有超過70家以上了

而這種估值破10億美元的獨角獸公司,每周還可以增加幾家,口袋滿是錢的風投、種子基金繼續捧錢上門。格里認為矽谷已不知何謂「恐懼」了,這些新創公司拿到這些「easy money」後,再以巨額的花費換取業務與用戶的增長;有了增長又再去從A輪、B輪融資拿到更多錢。但最後終會難以為繼,格里就預測今年會倒下一批獨角獸公司。

不過,對不承認有泡沫者而言,不同於2000年的科技泡沫之處在,當年的新創公司往往只是有一個「好點子」(或是說夢想),既乏業績更無獲利,就得到投資人的追捧;評估股價的「本益比」變成是「本夢比」,從公司營運觀點看是毫無道理,因此泡沫很快破滅,只有「本夢比」的科技公司全倒閉。

但這次的獨角獸公司不是僅有好點子,大部份都已經有營收,甚至已有獲利(如優步、小米);因此這回新創公司的估值有更堅實的基礎,不是15年前的純然泡沫。

話是沒錯,但新創企業永遠是高風險、永遠有高失敗率─曾被天使基金追捧的幾家企業已倒閉或被賤價收購(如FAB)─這幾乎是必然會有的結果。問題是在所有新創企業都被集體抬高身價後,風險更高、泡沫破滅後的衝擊更大;而且這些公司不少是彼此競爭,最後終究只有1、2家可以存活。

另一個否認泡沫的說法是以納斯達克指數的本益比衡量;15年前泡沫高峰時的本益比超過170倍,今天只有20幾倍而已。不過,這種說法有點「畫錯重點」,這只能代表納斯達克沒有泡沫,不代表科技泡沫不存在。因為,15年前許多科技泡沫公司已掛牌,今天被懷疑有泡沫的公司則大都由風投或其它私人投資,尚未正式上市。

這種情況,正面的看法是一旦泡沫破裂,其影響與殺傷力主要局限在私人投資部門,及有能力承受風險的大型科技公司,影響與牽連不會像15年前那波泡沫那麼嚴重─《經濟學人》基本上持此論調,認為這輪泡沫即使破滅,破壞性亦遠弱於15年前。反面的看則是那些新創公司未上市,原本流動性就差,一旦市場評價值值反轉,持股者連逃命的機會都沒有。庫班就說「比一個崩盤市場更慘的,是一個既無市值也無流動性的市場」。

坦白說,如果有那麼多資金卡死或在此泡沫中蒸發,必然會對金融與實體經濟產生影響;在2008年金融海嘯發生前,也從未有人能預見美國次級房貸泡沫破裂,能夠產生如此威力強大的核爆影響。因此,如果這波科技泡沫破裂,是否破壞性真能局限在私募部門,衝擊遠弱於15年前的泡沫,還是該多保留一點,切勿過於樂觀。

喜歡這篇文章嗎?

呂紹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