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中國經濟救急寶典換配方,大搞新基建新概念

2022-06-30 11:00

? 人氣

2022年6月,北京街頭一景。(美聯社)

2022年6月,北京街頭一景。(美聯社)

過去,當中國面臨經濟挑戰時,就會大興土木。而今,中國的摩天大樓、大壩、公路和機場鱗次櫛比,面對新的經濟動蕩,中國正在轉向新型基礎設施。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一次中國政府沒有召集戴著安全帽的建築工人,而是制定了連接數據庫、協調交通流和居住空間的藍圖。中國正在拓寬基礎設施的概念,不再局限於塵土飛揚的建築建設,主要是因為在這方面已經做得太多。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加入VVIP會員請點此訂閱:風傳媒・華爾街日報VVIP,獨享全球最低優惠價,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洞悉國際政經最前沿。

基礎設施是一種可靠的救命稻草,2008年,中國為了應對全球金融體系的亂局出台了5,850億美元政府刺激措施,其中主要是基礎設施。這種支出勢頭除了避免了經濟衰退之外,還將中國推上了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位置,建造了全球最長的鐵路和高速公路網路,在50多個城市建立了某種形式的地鐵,並最終使中國在港口、大壩和5G移動通信方面成為全球領軍者。

這是國家規劃的一個壯舉,是20世紀90年代的重現,當時中國政府同樣通過將數千萬人投入到現代經濟的基礎建設中,避免了麻煩。

如今,中國的需求不同了,正面臨現代社會中一些最深刻的經濟挑戰。疲軟的房地產境況和政府自身抗擊新冠疫情的嚴格措施,使人們對政府是否能實現今年的就業目標和5.5%的經濟增長目標產生了懷疑——這已經是逾25年來的最低目標。

對於中國這樣一個中等收入國家來說,原先那套大興土木的老辦法意義不大,不僅是因為大量的基礎設施已經建成,還因為這些基礎設施是如何建成的。資金雄厚的貸款機構、廉價的建築勞動力以及對環境後果的漠視,都是支撐以往活動的因素,有時還會產生一些雜亂無章的結果,比如平行的高速公路和不必要的商業區。

如果說速度在過去很重要,那麼需求可能是今天更重要的考慮因素。首先,政府機構的財力不足,過去10年,政府債務與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值增加了一倍多。

5月份時國務院公布了「穩經濟」的33項措施,其中只有一項涉及基礎設施建設。這些計劃似乎與過去備受青睞的鋼筋混凝土公共工程有很大的不同。

中國中央政府顧問劉志今年與他人合著的一篇論文稱,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正處於一個轉折點。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已呼籲「全力以赴」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但他把重點放在可提高經濟增長質量的「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上,比如推進城市群一體化,而不是上馬新計畫,還包括一些為國家安全利益服務的計畫,比如現在正在建造的一個新太空站,涉及的模塊可能會有軍事用途。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