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銘專欄:過去四年真的是一場泡沫嗎?

2017-12-08 05:50

? 人氣

不管過去四年新創是否只是泡沫,明天太陽依舊升起。(新浪網)

不管過去四年新創是否只是泡沫,明天太陽依舊升起。(新浪網)

最近TechCrunch上一篇題為「There’s an implosion of early-stage VC funding, and no one’s talking about it」的文章引起了不少人的討論,連USV的弗烈德・威爾森都在推特上推了這篇文章,並寫一篇部落格文章表達自己的看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文章引用了PitchBook 提供的數據,指出從2014年以來針對早期新創的投資件數大幅滑落,並宣稱2012年到2016年的大量早期新創投資是個泡沫。雖然我一邊讀一邊狐疑作者詭異的邏輯——如果2014年之後投資件數大幅滑落的話,又怎能把2015年和2016年算在泡沫裡?但他的確提出了一些我覺得滿正確的分析,儘管這些都是很顯而易見的。

在作者的觀察中,2010年後早期新創投資件數大幅攀升的主因之一是智慧手機和APP的普及。這些當時統稱「mobile startups」的新創瞄準的是史上首次出現的、能直接大規模直接接觸消費者的機會,他們把許多存在於傳統行業或者舊式網站的商業「移動化」,隨著APP使用者行為的飽和和集中化,這類型新創取得資金的數量也大幅下降。

另外作者也觀察到SaaS類型新創投資件數大幅下降,他認為大部分可以立刻SaaS化的生意都已經有了成功的領頭羊,新進者挑戰的不再是傳統產業裡的恐龍,而是這些生存下來取得更多資金的大型新創,新公司的優勢不再,也就難以取得資金。

另外一個作者指出的趨勢可能毋寧是這兩年最重要的:風險資本家轉而把錢加碼投資在已經取得足夠資金、順利成長的新創。作者沒提到(或者不知道)的是,這個趨勢其實最早在中國出現。在2015年股災之前,中國創業風潮之盛,中關村甚至出現「創業一條街」,滿街的咖啡座都是天使、風險資本家和帶著「點子」去募資的人捉對喝著咖啡,看對眼就現場簽約轉帳。股災之後這些咖啡廳募資迅速跌到冰點,但同時間中國的風險資本家們卻募得了一支又一支十億美元等級的新基金,有更多的資金供給,但錢卻沒有往早期新創跑,這表示錢都投往了晚期的「贏家」——儘管這些贏家可能是使用者數字上的,而不是獲利能力上的。同樣的趨勢在2016年初開始也出現在美國,淨效果來說就是早期新創資金被擠壓,已經進入中期和晚期的新創則繼續融得大量資金。

北市中關村創業大街,自2014年中啟動。(新浪科技)
北市中關村創業大街,自2014年中啟動。(新浪科技)

作者總結認為2012年到2016年的早期投資泡沫是由移動平台的興起所造成的,有太多創業家用「點子」募得早期資金,並且將「快速失敗」(fail fast)當作一種美德。當激情過後,風險資本家變得理性,早期投資的件數自然就大幅下降。

喜歡這篇文章嗎?

楊建銘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