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到底會不會打台灣?《經濟學人》從兩次美軍馳援台海談起:中國的軍事自信讓台灣身處險境

中國的海軍陸戰隊。(中國軍網)

美軍第七艦隊曾在1950與1995年兩度派出航空母艦巡弋台海,以強大實力將海峽對岸的解放軍攻勢化解於無形。除了保住台灣,《經濟學人》更形容「一個由美國所主導的亞洲安全局勢,在航母身後迎浪展開」。隨著兩岸局勢與中美對立再次升高,台灣海峽近來又成為全球關注的衝突熱點:但解放軍這回還會動武嗎?美軍還會全力馳援嗎?台灣人會抵抗到底嗎?最新一期《經濟學人》嘗試回答了這些敏感的問題。

最新一期《經濟學人》的封面故事「地球上最危險的地方」,在國內引發討論熱潮。不過除了這篇警告美國「丟掉台灣等於丟掉亞洲、更等於美國治世(Pax Americana)崩毀」的「恐嚇文」之外,這期《經濟學人》其實還有三篇談論兩岸局勢的文章。其中篇幅最長的一篇,就是〈中國日益增長的軍事力量,讓台灣身處險境〉(China’s growing military confidence puts Taiwan at risk),並且從美軍兩次馳援台灣、阻止共軍進犯的歷史談起。

第一次戰略清晰—1950年版

相較於封面故事對台海情勢的全景式敘述與建言,這篇文章的焦點集中在戰後的兩岸局勢、以及中美台的軍事發展與戰略判斷(本期剩下談台海的兩篇,則分別聚焦在台積電與白宮對中政策的轉變)。《經濟學人》首先回顧了美國第七艦隊旗艦—福吉谷號(USS Valley Forge、CV-45)航空母艦在1950年6月29日首次巡弋台海,一次阻擋共軍進犯的部署與重要決斷。

當時的美國雖然通過了馬歇爾計畫(Marshall Plan)積極援助西歐重建,但《經濟學人》指出,美國顯然不太想再積極插手亞洲的家務事,時任國務卿艾奇遜(Dean Acheson)在1950年初公開宣稱「亞洲人民只能靠自己,他們知道這一點」。然而金正恩的祖父金日成在前蘇聯的協助下,於1950年6月25日發動韓戰,這場戰事改變了杜魯門(Harry Truman)總統對亞洲的態度。韓戰爆發後4天,原本在台灣已風雨飄搖的蔣介石政權,終於等到了美軍第七艦隊協防。

杜魯門(右立者)的姑息,對二戰後東亞地緣政治影響甚深。(翻攝自維基百科)
杜魯門(右立者)。(翻攝自維基百科)

有意思的是,《經濟學人》指出,從菲律賓蘇比克灣(Subic Bay)揮師北上的美軍航母戰鬥群不只是為了嚇阻共軍進犯台灣,實踐杜魯門在6月27日緊急發表的台灣政策—美國將保護台灣不受攻擊,杜魯門也要求國民黨政權停止對中國大陸的空中與海上作戰,並強硬表示「第七艦隊將會看到這一切完成」。因此與其說「美國派出第七艦隊協防台灣」,不如說杜魯門不希望看到毛澤東與蔣介石在台海開闢亞洲的第二戰場。

第二次戰略清晰—1996年版

總之,《經濟學人》認為在杜魯門恰到好處的威懾之下,福吉谷號確實成功地在台海讓國共罷兵,韓戰也讓東亞成為一個意識形態鬥爭的舞台。此後三十年,第七艦隊成為一張橫阻在兩個中國之間的絆網。台海兩岸的競爭對手雖然都堅稱自己才是「真正的中國」,卻又都沒有辦法按照此一信念行事。隨著時移事往,台灣已經成長為一個擁有2350萬人口的親西方民主國家,除了豐富的宗教與文化生活、喧囂的言論自由,更是第一個讓同性婚姻合法化的亞洲國家。

不過同樣發生劇烈變化的,還包括台灣人民的國族認同。華盛頓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re)在2020年的一項調查指出,三分之二的台灣民眾認為自己就是(純粹的)台灣人,大約十分之三認為自己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至於認為自己就是中國人的,只剩下百分之四。在一個民主自由國家,國民的國族認同原本不見得是個問題,但問題是北京的領導人們不這麼想。北京認為「台灣人都是中國人」,而且主張中國的必然統一正在受到美國慫恿的分離主義所阻撓。

美軍核動力航空母艦「尼米茲號」(美國海軍)
美軍核動力航空母艦「尼米茲號」(美國海軍)

《經濟學人》指出,在1979年中美建交時,台灣原本是這兩個大國的妥協點。因為在北京掌權的經濟改革派將對台政策從「武裝解放」改為「和平統一」。不久後,北京甚至對台灣承諾擁有自治權的「一國兩制」。但25年過去,這個充滿和解意味的橄欖枝,卻日益伴隨著史無前例的軍事集結。北京除了對台灣日益失去耐性,「一國兩制」在香港破產後也加深了台灣人的不信任。《經濟學人》認為,此一局面去年也成為蔡英文連任總統的原因。不過民進黨雖然支持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國家,但也清楚貿然宣佈獨立將會引來戰爭。因此蔡英文這個「溫和的愛貓學者」,巧妙地祭出外交迴避:她治理的國家依舊承繼了1949年由國民黨帶來的「中華民國」之名。

北京的領導人當然對蔡英文深惡痛絕,然而北京卻也同時陷入了兩難:中國在經濟和軍事上脅迫台灣的能力每一年都在增強,問題是,中國每一年也都失去更多的台灣人心。如果「和平統一」的路走不下去了,中國已經立法允許動用武力。兩岸局勢的發展讓美國開始提高警覺,因為美中建交雖然把台灣放在一個非國家的尷尬處境,但美國依舊高度關切台灣安全。1996年前後的台海飛彈危機,時任美國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便再次派出航母戰鬥群嚇阻中國的侵略野心。

解放軍之恥與「反介入戰法」

解放軍兩度被美國的航母戰力威懾,但1996年的恥辱成為了他們接下來25年提升戰力的原點。如今中國海軍是一個號稱擁有360艘各式戰艦的龐大武力,但美國海軍的建軍目標卻只有297艘。習近平今年4月23日在三亞基地檢閱新艦入列,其中兩棲攻擊艦就是為了空運部隊進行登島作戰而來,核動力攻擊潛艦則是為了阻止大國再次介入戰局。

《經濟學人》指出,美國當然自稱軍備更強、作戰經驗更豐富、甚至擁有更多盟友,問題是美軍目標遍佈全球,中國僅需在家門口動武,沿岸的機場、飛彈、雷達,同樣也將在對台作戰中扮演要角,必須橫跨太平洋作戰的美國卻沒有這些地利之便。曾在五角大廈擔任首席東亞情報分析師的韓力(Lonnie Henley)認為,中國沿海的防空雷達與飛彈是台海戰爭的「重心」,美國若不能摧毀這些軍事設施,恐怕屆時能派來協防台灣的武力選項只會剩下長程武器與匿蹤戰機。問題是,如果真破壞了這些中國境內的目標,也意味著兩個擁核大國很可能會開始互相攻擊領土。

解放軍向南海試射東風-21D、26B,幾乎同時命中目標海域。(美聯社)
解放軍向南海試射東風-21D。(美聯社)

美國一位國防官員對《經濟學人》表示,中國一直小心翼翼地將軍事發展的重點擺在「擊敗可能困擾中國的美軍的能力」,包括專為狙殺航母所設計的「航母殺手」,能對關島基地精準打擊的飛彈,或者是各種反潛武器、太空武器,甚至針對美軍這個假想敵進行對抗演練、探討各種想定。

剛剛卸任的美軍印太司令戴維森(Phil Davidson)今年3月才在參院警告,中國打算挑戰美國所主導的「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對於台灣的侵略更可能在6年之內實現;接替戴維森擔任印太司令的阿奎利諾(John Aquilino)也說,中國動武的時間「比大多數人想像的還要近」;至於兩岸開打的兵棋推演,中方能夠屢屢勝出,更加深了各方的焦慮。

中國好像能打,但中國想打嗎?

不過《經濟學人》認為,必須進一步分析這些美軍將領對中國的憂慮,因爲其中除了有對中國軍事能力的判斷,也包括了對中國動武意圖的直覺。中國事務專家葛來儀(Bonnie Glaser)指出,將領的任務是制定贏得台海戰爭的計畫,因此只要他們意識到可能無法取勝,或者只有付出慘重代價才能勝出,他們的恐慌是可以理解的。但這並不意味著這些將軍對於中國行動的動機準確掌握。有意思的是,為這些美軍指揮官分析局勢的情報人員,顯然要冷靜的多。

《經濟學人》認為台灣有地理上的優勢,包括台灣本身是一座多山的島嶼,與中國之間還有一道至少130公里寬的海峽。解放軍若想橫越海峽,對台灣發動兩棲攻勢,這將是二戰以來最大膽的兩棲登陸行動。美國多年來希望台灣利用其自然優勢,購置大量水雷、無人機、岸基巡弋飛彈,而非購買大量的戰車與F-16戰機。川普時期擔任美國國防部印太安全事務部助理部長的薛瑞福(Randall Schriver)便大力協助台灣提升破壞中方雷達與感測設備,他認為「如果能把解放軍『弄瞎』,對戰爭來說貢獻良多」。

兩岸會打到底嗎?

雖然中國海軍不斷「下餃子」(造新艦),提升航母與兩棲戰力;台灣則在美國的協助下,也不斷地試圖提升自我防衛的能力。但《經濟學人》設想了一個問題:如果兩岸開戰後陷入僵局(可能是中國的兩棲登陸作戰失利,也可能是雙方的軍事衝突轉入長期化),兩岸還會接著打下去嗎?這個問題的答案當然見仁見智,但韓力認為,解放軍若在兩棲登陸戰中討不到便宜,兩岸的戰局很可能轉入長期封鎖的局面,這也是西方的軍事規劃者越來越關注的一種戰略。

中國海軍正在進行夜間實彈射擊訓練。(中國軍網)
中國海軍正在進行夜間實彈射擊訓練。(中國軍網)

也有許多人認為,只要中國在台海開戰就必定得獲得勝利。因為任何形式的失敗都意味著可能丟掉政權的恥辱。不過薛瑞福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這只是中國「不戰而勝」的一種宣傳策略:北京試圖讓每一個人相信,只要有必要,他們就會將局勢不斷升級,即使動用核武也在所不惜。如果沿著這個思路,問題就不再是「中國有沒有能力打台灣」,而是「中國有多想打下台灣」。

北京有多想打下台灣?

對於中國對台的動武意圖,《經濟學人》提到了一個常見的觀點:習近平已經將其執政的合法性與政治遺產都押在「收復台灣」上。習近平曾多次透露此一傾向,包括2013年對台灣APEC特使蕭萬長宣稱「兩岸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終歸要逐步解決,總不能將這些問題一代一代傳下去」;2019年的新年談話,他則將台灣問題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聯繫在一起。

在習近平主導下,中國國家主席的任期限制已在2018年廢除,如今已67歲的習近平似乎短期內不太可能交出權力。按照他的說法,台灣問題也不太可能再交給「下一代」解決。2019年10月在北京舉行的一次會議中,中國的學者與軍事專家跟史丹佛大學的梅惠琳(Oriana Skylar Mastro)分享了他們的看法:在習近平掌權期間,收復台灣勢在必行。

中國的海軍陸戰隊正在進行搶灘演練。(中國軍網)
中國的海軍陸戰隊正在進行搶灘演練。(中國軍網)

不過《經濟學人》認為,這些分析終究不是官方立場,習近平本人到底怎麼看待台灣問題,學者們其實並沒有一致的見解。只要北京繼續使用大棒與胡蘿蔔來形塑台灣的想法,這就意味著談判並沒有被放棄,北京仍舊寄望著巨大市場的經濟誘惑能夠奏效。習近平今年3月曾經造訪距離台灣最近的中國省份—福建,葛來儀認為他當時發出了保持耐心的訊號,敦促他的下屬探索「兩岸一體化和經濟發展的新途徑」。

台灣會反擊嗎?美國會加入嗎?

曾在馬英九政府擔任國防部長、目前任職台北智庫中華民國高等政策研究協會(Chinese Council of Advanced Policy Studies)的楊念祖表示,北京為了懲罰選出民進黨政府的台灣人,目前已經將兩岸官方與半官方的接觸降至「幾乎為零」。楊念祖擔憂這種做法增加了兩岸誤解的風險,而中國近來在台灣周遭增加的軍事活動、心理戰、網路戰、假消息與「灰色地帶」作戰也是史無前例。一位台灣政府的外交官員對《經濟學人》表示,這些做法可能是對拜登新政府的考驗,也可能是試圖創造一種「新常態」。由於中方清楚台灣不會開火,便肆無忌憚地繼續「推進」,增加了發生摩擦的機會,也讓人對於真正的戰爭無感。

中國的海軍陸戰隊正在進行搶灘演練。(中國軍網)
中國的海軍陸戰隊正在進行搶灘演練。(中國軍網)

在「全面開戰」(武統)與「政治談判」(和統)之間,海協會前副會長、全國台灣研究會副會長王在希曾經主張「第三條路」,仿效1949年北京遭到解放軍包圍的先例—「以戰迫和」,畢竟北京政權易手時傷亡不大。但台灣人會反抗到底嗎?《經濟學人》引用民調結果,表示僅有不到一半的台灣人願意跟中國開戰(包括自己或親友上戰場),而馬英九政府任內積極與中國建立緊密關係,義務役的時間也大幅縮水。楊念祖擔憂,如果台灣在中國首波攻勢後失去半數防禦實力,台灣的戰鬥意志可能崩潰。

梅惠琳(Oriana Skylar Mastro)則問了一個問題:如果趕來增援的美軍發現中方已經登陸,在中方沒有對美國人開火的情況下,美軍會攻擊中國軍隊嗎?梅惠琳認為,這對美國總統來說將是一個艱難的決定。《經濟學人》認為,不止台灣對於戰爭的態度不甚明朗,其實美國自己也一樣。台灣的官員已經認識到台灣友好、成功的民主本身,對於其他國家來說並不是什麼重大的國家利益,反倒是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在全球供應鏈中確實舉足輕重。台灣與日本的官員與學者也強調,如果台灣真的淪陷,意味著美國失去了在亞洲的主導地位。

中國的火箭軍。(中國軍網)
中國的火箭軍。(中國軍網)

對北京來說,台灣人心向背重要嗎?

無論兩岸局勢如何發展,台灣對中國的看法怎麼演變,《經濟學人》注意到一件事:北京根本不在意台灣的人心向背。因為在他們的眼中,兩岸不能統一全是美國人從中作梗。只要美國不再搗亂,台灣就會立刻投降,但美國非常高興成為台灣的安全保障者,因為這讓美方取得了干涉中國內政的機會。南京大學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執行主任朱鋒去年在《環球時報》主辦的一個論壇中表示:兩岸分裂根本原因是什麼?是二戰以後東亞地緣政治的冷戰對抗,未來兩岸是和平還是非和平的解決方案根本變量不是兩岸關係、不是島內生態,而是整個未來東亞地緣政治和戰略格局中新的力量的對比變化。

台灣政治與台灣民意不重要,那麼中國的群眾意見重要嗎?上海政法大學的台灣問題專家倪樂雄認為,也不重要。《經濟學人》引述他的看法,表示官媒固然會出現鷹派的好戰言論,但這些立場其實都需要得到官方批准。因此只要上頭沒亮綠燈,評論員們根本不敢寫這樣的東西。倪樂雄嘲笑某些西方分析家太過外行,竟然擔心中國的領導人會遭到民族主義與百姓的憤怒壓迫。倪樂雄說,群眾的意見根本決定不了什麼,關鍵還是在於軍事力量。

普京與習近平。(美聯社)
普京與習近平。(美聯社)

至於美國改採「戰略清晰」、或者在未來十年積極武裝台灣,當然有助於遏止中國的侵略野心,但也有不少人分析這可能激怒北京採取行動、至少增加了中國領導人決策的不確定性,或者變相鼓勵台灣宣佈獨立。《經濟學人》指出,要從過去幾十年的「戰略模糊」做法改弦易轍,最關鍵之處在於要讓習近平產生足夠的焦慮,又不會讓他覺得台灣將永遠離開他的掌控。

那麼兩岸當前局勢危險嗎?《經濟學人》認為中國應該並不覺得自己已經接近戰爭。第一,楊潔篪與王毅在阿拉斯加與布林肯(Antony Blinken)與蘇利文(Jake Sullivan)雖然針鋒相對,但中方在台灣問題上並沒有提出任何更為急迫的新說詞;第二,中國官媒雖然經常可見航空母艦與新式戰機,但中國官媒並未呼籲民眾針對敵對行對做好準備,建黨百年的中共,其執政的合法性在於國內的秩序與繁榮(而不在於戰爭與犧牲),包括高鐵、脫貧、擊退新冠病毒,都是支持這個形象的支撐。不過《經濟學人》仍然提醒,中國的能力與意圖依舊值得警惕。雖然台海戰事並非迫在眉睫,但中方對西方輿論與香港的蔑視,對台灣來說確實是一個不好的訊號,台海開戰也並非不可想像之事。

本篇文章共 5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30

喜歡這篇文章嗎?

李忠謙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