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發會日前公布前瞻2.0計畫,發引爭議。台大國發所教授、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周桂田接受《風傳媒》專訪時批評,前瞻計畫缺乏綠色振興理念,應提升低碳競爭力;台灣不應自滿於當前防疫成果,針對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引發的經濟衝擊,政府對企業紓困時,應附加綠色條款,輔導企業轉型升級。
新冠疫情爆發以來,許多產業受重創,申請紓困都來不及,哪還有能力減碳?周桂田指出,政府紓困高污染、高碳產業,在國際上引發許多爭議與討論,聯合國、歐盟與世界銀行都呼籲政府紓困高碳、高污染產業時,應附加綠色條款。第1階段紓困當然以救急為主,接下來應附加落日條款,輔導高污染產業轉型。
「全球永續發展強調低碳綠色經濟,台灣必須換軌轉型升級。」周桂田引用國際能源總署署長比羅爾(Fatih Birol)所言,「未來3年的政策作為將會影響未來30年排碳趨勢。未來3年是最關鍵時間,產業若不趁機轉型,疫情過後,一切又回到原點。」
「台灣還堅持在舊軌道上漫步?」
周桂田指出,歐盟於5月底通過「下一代歐盟」振興基金總計高達7500億歐元(約新台幣25兆9993億元)。這項振興基金主要與綠色條款結合,預計可創造100萬個就業機會,包括910億歐元(約新台幣3兆1516億元)用於建築能源效率提升和綠色供暖設備,再生能源250億歐元(約新台幣8666億4402萬元),潔淨車輛200億歐元(約新台幣6926億5934萬元),並在5年內增加200萬個充電站。其次,設立「公正轉型基金」,規模達400億歐元(約新台幣1兆3866億元),協助高污染產業勞工轉業。
「歐盟之外,台灣的競爭對手南韓已換軌,創造新的典範;日本企業界組織JCLP聯盟,帶頭減碳。」周桂田質疑,「英國工業總會也看到這個趨勢,引領企業減碳,台灣還堅持在舊軌道上漫步嗎?」
民調逾7成支持紓困附加減碳條款
依台大風險中心今年4月民調顯示,有6成受訪者支持在肺炎疫情紓困方案中,增加能源轉型要求;有77.2%受訪者支持政府在肺炎疫情時,對航空業紓困貸款附加減碳要求。
周桂田表示,法國、奧地利對其航空業紓困時,均設立綠色條款,要求業者承諾在2030年的減碳目標,每年提升燃油效率,並且減少短程航班。反觀台灣,政府對航空業提供大筆紓困貸款時,沒有附加任何要求改善空污的綠色條款。

針對國發會公布前瞻2.0計畫,總額高達5100億元,周桂田指出,國內公共建設應加強綠電、智慧電網的布建,前瞻計畫中的軌道建設、綠能等項目都具有綠色元素,應進行減碳評估,讓民眾了解整個計畫可達到多少減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