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振興券準備上場救援,效果不必寄厚望

2020-05-22 07:30

? 人氣

政府預計7月讓振興券上路,拉抬消費與經濟,圖為羅東夜市1。(資料照片,盧逸峰攝)

政府預計7月讓振興券上路,拉抬消費與經濟,圖為羅東夜市1。(資料照片,盧逸峰攝)

經濟部規劃的振興券終於要「上場救援」,依照官方說法是7月上路。振興券選在7月推出,時間應該算是合適,對經濟的提振效果,雖然會有但不必寄望有太大。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個振興券的「前世今生」其實就是先前吵翻天的「酷碰券」,當初規劃不周全,獨沽電子一味,有可能把許多對電子支付、行動支付這類支付方式不熟悉者排除在外,而這些人屬於經濟弱勢、中老年、偏鄉者的比重較高;要求搭配的支出又過高,例如希望用100元的酷碰券要搭配300元的支出─其實等於購物75折的意思,又被認為吸引力不足,甚至對經濟弱勢不公平。

在這次改良後的振興券中,主要的缺點算是改過來了。例如發放與使用的型式,預計採取行動支付、電子票證、信用卡與實體紙本發放等多種方式。雖然實體紙本方式的行政成本高,但只要有實體紙本的方式,就不會有因「數位落差」或其它因素而被捨棄、無法領取使用的民眾。

在搭配自有資金支出方面,振興券降低領用門檻、提高折扣優惠幅度,讓民眾以1000元去換用1,500元酷碰券,形同打六七折,比原本的七五折更優惠;對於弱勢族群、中低收入戶等則是直接發放500元酷碰券,可直接當現金使用。坦白說,雖然一般民眾使用時還是要搭配支出,但折扣至少較先前優,民眾使用的吸引力會較好。

在討論紓困發現金、酷碰券、振興券等各種計劃時,蔡政府總不忘強調不要再仿效馬政府時代發的消費券,認為其效果不佳。2008年金融海嘯讓經濟跌入衰退,為了拉抬消費、刺激經濟,當時馬政府推出全民發消費券的政策,每位民眾─包括嬰兒在內,都發3600元消費券,政府總共花了858億元,至於效果則有正負兩方看法。

不過,蔡政府雖然口口聲聲不仿效消費券,但其實萬變不離其宗,要刺激經濟、拉抬消費,即使某些技術性細節調整,但重點就是要發錢就是了。經濟部的振興券,發放方式增加當年尚未出現的行動支付、增加要求搭配支出等,但這還是一種消費券的型式。既然蔡政府認為當年消費券效果不彰,振興券的效果也不可能太好吧?

再以總金額而言,當年消費券每人領取3600元,現在振興券每人金額1500元,純粹以消費總額論,兩者就相差超過一倍;而當年消費券在事後的檢討研究中發現,替代消費占6-7成,也就是說許多民眾用消費券去買米、衛生紙等原本就要買的商品,因此原本期待的「增加消費」效果大幅被拉低,導致消費券對經濟的刺激效果變低。

當年消費券並未限制消費的項目、場所,所以替代性消費偏高;這次振興券可能會限制消費的項目與場所,希望儘量能創造額外的消費,不過,替代消費一定存在,比例高低則要視政府的規定與民眾「突破限制」的意願與能力而定,但一定會有相當高的比例是來自替代性消費。

這次的振興券規劃,至少政府單位搞清楚政策目標,明確就是在拉抬經濟,與紓困不再混為一談。但相較國外政府的大手筆、甚至與過去的消費券相比,振興券的規模都算小,如果連消費券都只能拉抬0.3個百分點左右的經濟成長率,規模連消費券一半不到的振興券,應該也不必寄望有太大的刺激經濟效果。

不過,這個「小規模」是值得肯定的作法。雖然疫情重創特定產業,但台灣經濟基本情勢仍不算太差,疫情期間餐飲、國內旅遊門可羅雀,原因也是因疫情民眾不敢出門,而不是失業沒錢,只要疫情緩和後,商家的生產其實已逐漸回溫,此時政府大開國庫大撒幣反而不對。這次經濟衝擊會持續多久尚在未知數,政府是該多留彈藥因應更長期的變局。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