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普」是流行,也是享樂:《藝術100關鍵詞》選摘(1)

2020-05-22 05:10

? 人氣

草間彌生(見圖)為日本代表性的普普藝術創作者,也被稱為「21世紀十大前衛藝術家」(資料照)

草間彌生(見圖)為日本代表性的普普藝術創作者,也被稱為「21世紀十大前衛藝術家」(資料照)

普普藝術又翻譯為「波普藝術」或「通俗藝術」,是盛行於1960年代至1980年代,以探討流行文化與藝術之間緊密關係的藝術運動。普普原為「流行的(Popular)」的意思,也有一說「普普」是汽水等碳酸飲料氣體與瓶蓋發出聲音(pop)的狀聲詞,代表著愉快、享樂之意。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從1950年代中後期開始,英國一群自稱為「獨立團體(Independent Group)」的藝術家、藝評家及建築師,對大眾文化十分感興趣,他們以各種大眾消費品進行創作,並在1956年舉辦了一場名為「這就是明天」的展覽,其中藝術家漢彌爾頓(Richard Hamilton,1922年~2011年)展出了一幅拼貼畫:《是什麼使今天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動人?》,在畫中有裸體男女,牆上掛著當時的流行漫畫《青春浪漫》,桌上放著一塊「羅傑基斯特」牌火腿,還有電視機、錄音機、吸塵器、檯燈等現代家庭必需品,這幅作品標示著英國普普藝術的誕生,藝評家艾偉(Lawrence Allowey,1926~1990年)看到這個展覽以及漢彌爾頓的作品,衝斥著商業主題的元素,於式將這些作品命名為「普普藝術」。隔年,漢密爾頓為普普藝術下了更精確的定義,即:「大眾、稍縱即逝、消耗品、廉價,批量生產的、年輕的、詼諧風趣、性感、惡搞以及商業的。」那些與商業氣息密不可分的標章圖案,是在諷刺當今社會市儈貪婪的本性,同時也更能引起觀者與消費者的注意。

普普藝術在1962年時傳到美國,並在美國迅速發展,造就了許多知名的藝術家,例如:強斯、李奇登斯坦(Roy Lichtenstein,1923~1997年)、維塞爾曼(Tom Wesselmann,1931~2004年)、勞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1925~2008年)、蘿森奎斯特(James Rosenquist,1933~2017年)、安迪・沃荷(Andy Warhol,1928~1987年)、草間彌生(Yayoi Kusama,1929年~)……等。

安迪‧沃荷是普普藝術的倡導者和領袖,也被譽為繼畢卡索之後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他主張藝術與金錢不可分離,將藝術商業化並讓大眾參與,作品有著大膽鮮明的色彩,也記錄下當時的大眾生活和商業文化。安迪‧沃荷總是擁有瘋狂的點子和顛覆傳統的想法,創作媒材也相當多元,從絹版印刷、現成物、錄像、電影到商業設計等都有所成就。他所創作的《瑪麗蓮夢露》、《母牛》、《康寶濃湯罐》都是記錄與奠定美國文化樣貌的作品。他的作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改寫了藝術史的走向,也對資本主義及藝術的優越性提出批判。

普普藝術的出現,推翻了當時抽象表現主義的盛行,以大眾所熟知的符號、商標、海報、新聞等具象圖案來反抗「美術館權威作品」,不但是反傳統學院派,也否定現代主義藝術的局限性,朝著較無政府卻又樂觀的精神邁進。由於普普藝術如此大眾流行化,不少服裝設計、平面這技師都直接從普普藝術中獲取靈感,也可以說,普普藝術滲透進了人們的生活中,詳細的記錄了20世紀60年代的文化和人們生活的方式。

《藝術100關鍵詞》書腰
筆者黃可萱新作《藝術100關鍵詞》(資料照,華茲出版提供)

*作者黃可萱,大葉大學造形藝術學系、東海大學美術系碩士畢業。曾出版《你不可不知道的101位中國畫家及其作品》及《藝術的歷史》。本文選自作者新作《藝術100關鍵詞》(華滋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