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中物語:沒有0.5的台灣 將一無所有

2014-03-04 16:30

? 人氣

面對中科三期與四期的環保抗爭,中科管理局挑戰嚴峻(取自維基百科)

面對中科三期與四期的環保抗爭,中科管理局挑戰嚴峻(取自維基百科)

司法理應是法治社會的最後裁判,不過,以中科案為殷鑑,司法判決到底是解決爭端?還是擴大爭議?實在不無疑問。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就在中科三、四期官司尚未走完之際,新任科技部長張善政接下印信的第一時間即表明要「重啟中科四期計畫」,揆諸中科三、四期的波折,只能說張善政勇氣可嘉。

張的前任、前國科會主委朱敬一上任時亦熱心滿懷,面對環保團體抗爭逐一拜訪說服,最後以用水量和排水量都大減的方案,讓中科從高科技「轉型」為精密機械園區,即使如此仍未化解環保團體的疑慮,司法與運動兩路並進,在2012年10月經台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撤銷開發許可」,國科會提起抗告,一年之後最高行政法院於今年元月發回更裁,讓科技部相信這是「有利的發展」,但回顧中科三期反覆周折於司法程序的經驗,張善政未必能這麼樂觀。

中科三期在扁政府任內就埋下地雷,2006年環保署強勢通過有條件環評並公告,環評委員甚至辭職抗議;2007年高等法院判決撤銷環評許可;然而,2008從政黨再輪替前到再輪替後,園區廠商至少三次向主管機關申請免實施環評且獲准,換言之,環評到底算不算通過?都沒能影響廠商繼續開發。2010年環保署再一次公告「環評審查結論」,「99環評」就此取代了「95環評」,而在這段時間中,環保團體反覆打假處分官司,要求在司法程序結束前,廠商必須暫停施工,2011年最高行政法院駁回了環保體要求「暫停開發」的抗告。

這一路,中科三期環保團體抗爭七年多,而廠商也同步開發了七年多,藍綠執政都沒能影響經濟發展優先的思維,中科四期同樣在抗爭聲中上路,被法院撤銷開發許可時,朱敬一感嘆法官沒看到園區未來將創造的三千億產值;此刻更尷尬的是,環保團體訴求不變,還是要求中科三期廠商停工,這就不是未來、而是嚴重影響現有產值。

經濟發展與環保不該是「0」與「1」的兩端,「在0與1之間應該有0.5」,這是朱敬一的名言。遺憾的是,行政權在一開始並未積極創造或妥協出0.5,司法權在可否之間也沒有畫出0.5的空間,反而是既撤銷環評卻又默許繼續開發(駁回暫停開發之聲請),中科三期就這麼在0與1並行七年後,還是沒能解決問題。

中科四期轉型方案上路,某種程度算是向0.5靠攏的努力,比方說,從高科技轉向精密機械;每天抽取六萬噸地下水,改成每天引自來水一萬兩千噸,甚至封掉了抽取地下水的十三口水井。但這些努力顯然並未得到環保人士的認可。

眼看著中科四期又要噩夢重演,法官提出「和解方案」,這已經是司法權代行政權籌謀,能否順利解決爭端,還是大有問題。即使中科三期因為造成既成事實,不可能「回復原狀」,才開始的中科四期至少要以三期為殷鑑,不能霸王硬上弓之後又輸掉官司,陷進駐廠商於不確定的恐慌之中。

中科四期還有任何解決方案嗎?或謂地既徵收已為國有,不如將工業用地重新畫歸農委會,先不論因此改變的龐大土地價值與利益,就依法行政的角度也直如天方夜譚,政府徵收土地要述明用途,用途變更不是一句話就了事,法官亦不能介入國有土地的歸屬,即使園區徵收78%是台糖土地,但徵收用途大轉彎,負責政策的政務官能不負責嗎?監察院能不彈劾嗎?更甭提還是有人可能因此告官員違法(土地徵收條例),如此沒完沒了將伊於胡底?

更重要的,儘管都是環保與發展的拉鋸,但三期和四期是兩個開發案,是兩起不同的官司,將兩案熔治於一爐,結果可能是原告不滿意,被告不接受,三期沒解決,四期搞不定。

0與1之間的距離並不遙遠,但若有一方始終不可踏步朝0.5的中間靠近,最終台灣將在爭執中一無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

夏珍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