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如玄觀點:少年是國家資產,請接住被社會遺落的孩子

2019-11-22 07:00

? 人氣

誰能真正為人生處處碰壁的少年,拆除歧視的高牆,鑿出一片光。(顏麟宇攝)

誰能真正為人生處處碰壁的少年,拆除歧視的高牆,鑿出一片光。(顏麟宇攝)

「你之前在哪裡工作…我剛從少年輔育院出來…喔…」這是國片《陽光普照》的一位觸法少年求職時和雇主的對話,而這再熟悉不過的場景,映照的正是臺灣觸法少年的社會生存困境,亦是一個長期被忽略的社會議題:家庭功能失衡、中輟生回不了家、未成年懷孕、觸法少年的安置輔導及就業、暴力犯罪與貧窮循環等。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為何從這部電影說起?因為正如同《廢墟少年》一書看見的臺灣少年樣貌:父母因貧困、失業、重病、入獄、吸毒或婚姻等種種原因,少年們在家庭或學校不得其所,被迫及早進入社會,但是我們的教育、就業、社福及司法體制似乎還沒有完全準備好如何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協力接住他們,只能任由他們在社會邊緣與命運搏鬥。

11月20日,是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在1954年12月14日訂定的國際兒童日(The Universal Children's Day)。今年也是國際兒童權利公約通過30周年,亦是臺灣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滿5年。在此國際兒童人權日,更有必要一一檢視並關注少年相關議題及措施。

先看一個中輟生的數據。107學年度臺灣國中小學中輟生有3千多人,其中國中生佔2千7百多人,比例88.68%。在中輟生的家庭背景分析有將近6成是單親家庭,輟學原因以個人因素居多。雖然復學比例84%,但仍有近500人未復學。這些未就學未就業的少年們離開學校之後,社會安全網有即時接住他們了嗎?提供的輔導關懷和資源,有到位了嗎?或者他們已成了觸法少年呢?

而當少年成為曝險或觸法少年時,雖然少年事件處理法已於今年6月21日修正施行,以強化少年輔導保護能量為主要核心,並且撕下少年虞犯標籤,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從過往少年事件處理經驗,能不能真正落實少年輔導保護,並且重建少年人生,仍然有諸多待政府和民間一起努力之處。

美國兒童福利聯盟指出,在安置機構接受安置服務的少年,往往是他們接受社會服務的最後一次機會,若他們無法成功的完成機構安置,他們的人生下一站恐是進入少年司法系統。這道出少年司法安置輔導(轉向處分)的重要,但也正是臺灣在少年司法安置輔導的困境。

22年來,即便在少年事件處理法已有責付及結合司法、社福及教育資源等少年司法安置輔導規定,但是目前僅約20家安置機構願意接納,近兩年來的機構管理、教養差別待遇、專業人力因應不足,屢見不當管教的悲劇事件。因此,在少年安置輔導長久以來存在的「有法規裁定、無機構執行」的困境,能否在少年事件處理法修正後讓司法及社政系統有更密切的合作,而不會只是互踢皮球,或淪為召開協調諮詢等形式會議,值得觀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