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傷害、環境窘迫、日夜顛倒……全球每年上億「實驗動物」為科學犧牲,牠們的痛苦值得嗎?

2019-08-04 09:10

? 人氣

繁殖力強的鼠類是最常用作實驗動物的哺乳類。(TatianaBulyonkova@flickr_CC BY-SA 2.0)

繁殖力強的鼠類是最常用作實驗動物的哺乳類。(TatianaBulyonkova@flickr_CC BY-SA 2.0)

談到「實驗動物」,腦海浮現的只有化妝品實驗嗎?全球每年「使用」的實驗動物至少上億隻,替人類的藥品、疫苗等安全性把關。牠們除了肉身痛苦,還要忍受環境窘迫、日夜顛倒、無法築巢等違反天性的折磨,痛苦程度還可能影響科學研究的信效度!改善實驗動物的生存處境不只是人道理念,更是維護人類自身安全的必要之舉。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長期關注動物權利的「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日前舉辦講座,邀請了創立近200年、全球歷史最悠久的動保組織「英國皇家防止虐待動物協會」(RSPCA)實驗動物部主任霍金斯(Penny Hawkins)來台分享,實驗動物除了實驗帶來的肉體痛苦,還必須面對種種違反天性的對待,人類有必要予以關心和保護。

「我們眼中的『一個動作』,可能是實驗動物的『一生寫照』,」霍金斯說。

清理籠子像「刪光臉書」 實驗鼠的痛苦日常

霍金斯分享,根據歐盟法規,動物實驗只要被認定為「超過專業獸醫注射的痛苦」都需要受到規範,而且「痛苦」(suffering)不限定於注射、抽血等,所有會造成身心壓力的因素都包含在內。

目前,全球每年至少使用逾1億隻實驗動物,其中以北美的2500萬隻為最大宗,中國1600萬隻居次,歐盟與日本分別使用1200萬隻與1100萬隻。根據農委會公開資料,台灣2018年使用約380萬隻實驗動物,其中逾200萬隻為胚胎,如雞胚、魚胚等,占56%。非胚胎的動物約160萬隻,其中繁殖快速的齧齒類和兔類約74萬隻,魚類數量也約74萬隻。

霍金斯以最常見的哺乳類:實驗鼠為例,鼠類通常被關在狹小籠子,沒有任何墊料可以築巢,也沒有飛輪等「豐富化」裝置幫助牠們消磨時間。為了保持衛生,實驗人員會定期清理籠舍,但鼠類習慣以氣味相互溝通,抹去環境氣味反而讓牠們壓力倍增。

「氣味就像社交軟體,如果你的臉書資料被一夜刪光,會有什麼感受?」霍金斯說。

實驗用的大白老鼠。(Jean-Etienne Poirrier@wikipedia_CC BY-SA 2.0)
實驗用的大白老鼠。(Jean-Etienne Poirrier@wikipedia_CC BY-SA 2.0)

實驗過程中,鼠類常常被抓住尾巴拎在空中,彷彿被掠食者捕獲的姿勢,容易引起牠們極大恐慌;而且大部分實驗在白天進行,對普遍夜行性的鼠類而言,就像半夜被叫起來動手術,痛苦指數也會倍增。

霍金斯分享,違反棲息特性也是壓力來源之一,若將不適合的動物關在一起(如貓與鼠),動物無法得到適當休息;對群居性動物而言,單獨隔離也是堪比虐待的生活方式;更別提大多數實驗動物從小離開母親,無法獲得同類教導,可能連繁殖、護幼等天性都完全喪失。

至於已接受過多次實驗、無法再「使用」的鼠類,絕大多數是以二氧化碳等吸入性化學物進行安樂死。雖名為「安樂」,實際上就是窒息而死。

本篇文章共 2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195

喜歡這篇文章嗎?

王穎芝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