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果專欄:彼當時的中國時報

2019-06-29 07:00

? 人氣

作者認為,現在看的中國時報,已經和以往不同了。(資料照,取自中時退輔會臉書)

作者認為,現在看的中國時報,已經和以往不同了。(資料照,取自中時退輔會臉書)

看到一篇《中國時報》離職記者寫給報社的建言在網路流傳,我想起當年決定關掉中時部落格,不再為中時副刊供稿時,也寫過一篇熱血宣言。彼當時所愛的《中國時報》,現今已經不存在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台語「彼當時」,是很典雅的詞彙。小時候跟著長輩聽台語廣播劇,口白經常出現這個詞,有憑弔往昔美好或意指難忘的回憶,相當雋永,還帶點傷懷。我對《中國時報》真的就有「彼當時」的感慨。 我家的訂報歷史是從《國語日報》開始,小孩跟受日本語教育的父母一起從注音符號讀報開始學習。幾年後多訂一份《聯合報》;可是到了假日,我會為了影劇、體育新聞去柑仔店買《民生報》;而為了閱讀副刊和社論,會另外再買一份《中國時報》。 畢業後開始就職,平日在公司搶免錢的報紙,假日就穿著拖鞋下樓去租屋處附近的便利商店買早餐,外加一份《中國時報》。那時還無網路,閱讀是通往世界的窗,尤其喜歡中時人間副刊「三少四壯」和隔壁的浮世繪版。第一次投稿被浮世繪採用時,編輯找了幾米畫了半版插畫,那時特地去文具店買了美麗的剪貼簿,把整篇圖文剪貼下來,至今依然保存。

之後在人間副刊寫過一陣子專欄,也寫過單篇的王建民、鈴木一朗和甲子園,還受邀開了中時部落格。「彼當時」啊,從報紙讀者到作者的這一路,有美夢成真的虛榮。 有一年報社重新裝潢,編輯部搬遷到地下樓層,還有個小小的室內籃球場。熟識的政治線記者在前方帶路,描繪余家接班人對媒體王國的理想。我們在辦公桌之間穿梭,見到浮世繪的編輯、見到人間副刊的主編,還遇到曾經很活躍的地方記者。後來這些人全部都離開《中國時報》了。

得到時報文學獎那年,《中國時報》已經賣給旺旺集團。頒獎會場外,幾位「老」時報人開玩笑地說,該不會獎盃已經變成「旺旺文學獎」了,得獎眾人臉上一陣鐵青,還好只是虛驚一場。那時給得獎者親筆簽名信的新老闆,保證文學獎年年舉辦,後來知道那只是場面話。 再一次站在報社前方,是後來的反媒體壟斷遊行。自那時開始未曾買過《中國時報》,連以前很愛吃的旺旺「無聊派」也戒了。唯有半年一次洗牙,才有機會在診所翻一下《中國時報》,櫃台妹妹說那是免費贈送的。 這兩天看到一篇《中國時報》離職記者寫給報社的建言在網路流傳,我想起當年決定關掉中時部落格,不再為中時副刊供稿時,也寫過一篇熱血宣言。 彼當時所愛的《中國時報》,現今已經不存在了。

*作者為專欄作家。本文原刊新新聞1686期,授權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

新新聞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