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型機器人全球賽開打 陳鳳馨揭中國一優勢讓馬斯克慌了:恐步電動車後塵

2025-06-15 08:10
在北京舉行的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比賽中,機器人「天工Ultra」衝過終點線,贏得了世界上第一場機器人半程馬拉松。(資料照,美聯社)

AI浪潮下,「人型機器人」被視為是美中科技競爭下一個可能的戰場,近期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在一次對外發言中提到,人型機器人競賽中特斯拉也許會是第一名,但第二到第十名很可能都將是中國公司。對此,媒體人陳鳳馨在節目《新聞龍鳳配》中分析,馬斯克的焦慮反映出他擔心該領域恐會複製電動車的發展過程,在製造、銷售上都被中國彎道超車。

陳鳳馨指出,特斯拉因為中國供應鏈優勢而崛起,但在也因為跟在地供應鏈有非常密切的交流,最終不管是在獲利、銷售量受都被比亞迪所超越。而人形機器人之所以重要在於它不只是工廠自動化設備,而是應用將包括博物館導覽、導遊、家庭家事和照護工作等,協助人類從繁重的家事工作中解放,這種全面性取代服務人員人型機器人,未來產業規模估計可達5兆至上10兆美元。

陳鳳馨點出,人形機器人競爭有兩大發展關鍵,第一個是「大腦」的競爭,也就是大型語言模型(LLM),美國在過去被認為遙遙領先,但隨著DeepSeek的出現,幾乎所有評估都認為美中在大型語言模型上的差距非常小;美國白宮的人工智慧主管David Sacks甚至表示美中之間的差距最多只有3到6個月,就人形機器人應用而言,雙方已接近平手。

陳鳳馨認為,未來的人型機器人競爭將放在整個供應鏈的完整性,包括在身體整合、感測靈敏度、機器手靈活性都需要找到合適的供應鏈提供關鍵零組件。另一個部分,陳鳳馨引述輝達之前的報告指出,模擬人類行為的過程將會是人形機器人目前的競爭關鍵,需要透過不斷的模擬現場,改進才能讓機器人更具競爭力,因此所謂的軟體改良將不再是指大型語言模型,而是人類行為的模擬。

陳鳳馨表示,在這個情況下,供應鏈的完整性與就近調整的便利性非常重要,而這也是中國大陸在人形機器人競爭中將佔優勢的原因。陳鳳馨並引述英國BBC專題採訪德國漢諾威大展,在訪問專家與相關供應鏈後,他們認為中國在這場競賽中贏的機會將比美國高很多,因為所有的相關供應鏈都來自中國大陸,若能在中國供應鏈就近調整也比較有利,在沒有其他可替的供應鏈的情況下,工廠只能設在中國大陸。

陳鳳馨也認為,除了供應鏈完整度以及就近調整的便利性外,政策的支持也相當重要,中國近日的人形機器人馬拉松和格鬥賽,雖然外界可能覺得好笑,但它們其實是在模擬最極端的人體運作過程哪些環節容易出狀況,以便進行改良和改善。而摩根士丹利去年開始發布的人形機器人研究報告,從最初認為中美競爭,到最新版本已認為中國大陸的人形機器人可能已有領先趨勢,這反映出當人工智慧要落實到最終應用端點時,製造業的完整度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而當演算法發展遇到瓶頸,而後進者追上後,製造業的完整程度便成為關鍵優勢。 (相關報導: 馬斯克開撕川普,大摩質疑「演的」?特斯拉嗨漲 專家曝散戶創下一ETF紀錄 更多文章

因為你,我們得以前進,你的支持是我們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