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幾乎已嘗試了所有方法,想在與中國的科技競賽中勝出,這場競賽涵蓋人工智慧(AI)、能源、自動駕駛汽車、無人機和電動車等多個不同領域。到目前為止,這些努力均未奏效。
中國的電動車比美國的更便宜,而且以許多標準衡量都更勝一籌。中國在消費級無人機領域佔據主導地位。自動駕駛汽車已在武漢和北京的街道上營運,進展步伐超過Waymo和特斯拉(Tesla)。全球絕大部分太陽能電池板和電池都由中國生產。此外,儘管美國及其盟友在先進製程微晶片和AI領域保持著微弱的領先優勢,但這一差距似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縮小。
這一結果引發了現任政府的領導層與外部批評者之間的激烈辯論。白宮官員及其支持者幾乎一致贊成通過禁止向中國出口AI微晶片及相關製造設備來扼殺中國的技術進步。但包括輝達(Nvidia)執行長在內的一些政府外部人士表示,這些政策適得其反,反而加速了中國技術生態系統的發展。
辯論的焦點在於:是讓中國依賴美國技術更好,還是中國擁有美國技術所帶來的國家安全風險實在過大?
晶片之爭
對當前出口管制措施加大批評力度的人士包括美國晶片巨頭輝達的執行長黃仁勳(Jensen Huang)。他表示,2026年中國可能在AI晶片和伺服器上投入500億美元,而由於針對中國的先進製程AI晶片出口新禁令,輝達將錯失該市場。
上周三,在一次財報電話會議上,黃仁勳進一步強化了他的批評立場,他說:「把中國晶片製造商排除在美國競爭之外,只會增強其海外實力,削弱美國的地位。出口限制已推動了中國的創新和規模擴張。」到目前為止,進入中國市場受限對輝達營收的影響甚微。
在無法獲得美國晶片的情況下,中國轉而採納完全由中國公司設計和製造的晶片,這些公司包括華為(Huawei)、寒武紀(Cambricon)、長鑫存儲(CXMT)和中芯國際(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華為最新的昇騰(Ascend) 910C人工智慧晶片的單芯算力雖然僅為輝達最新晶片的三分之一,但該公司CloudMatrix 384 AI超級電腦中集成的該晶片數量是輝達的五倍。在每台CloudMatrix電腦原始算力以及至關重要的內存容量方面,華為已經超越了輝達。
研究過華為新型AI超級電腦的SemiAnalysis分析師Doug O’Laughlin表示,儘管華為的CloudMatrix 384耗電量是輝達產品的四倍,但中國在能源生產方面擁有巨大優勢。他補充說:「過去10年,中國已經在增加能源產量,並且牢牢掌握了可以確保持續增產的完整供應鏈。」
(相關報導:
華爾街日報》何立峰接掌對美貿易談判,中國策略轉向強硬
|
更多文章
)
為華為生產處理器的中芯國際目前是全球第三大晶片製造商,儘管該公司使用的是美國實施出口禁令前的老一代技術,但仍在高品質晶片製造方面取得了創新。
華盛頓保守派智庫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的中國問題分析師Bryan Burack表示,對AI等技術的出口管制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因為美國正處於一場新冷戰之中。該基金會在現任政府中具有重要影響力。Burack直到上周仍然是國家安全委員會成員,後因100名工作人員被裁而離職。他表示,在國家安全委員會的經歷堅定了他在此問題上的信念。
Burack說:「即便這門生意非常可觀,但幫助中國開發可用於為制導武器鎖定目標的軍民兩用AI,我們是否能安心接受?」
中國一再從美國購買先進技術並加以仿製,然後發展成龐大的產業,O’Laughlin將此過程比作學生抄襲他人作業。他補充說:「我這麼說聽起來可能顯得有些反商業,但我們確實不應讓他們更輕鬆地重複這些操作,對於這一點我如何強調都不為過。」
川普的第一任期
據業內人士透露,華盛頓對中國科技發展的擔憂由來已久,但遏制中國發展的行動是在川普第一任期內真正全面提速的。
2018年,時任商務部長威爾伯·羅斯(Wilbur Ross)以國家安全為由,切斷了中國電信設備公司中興通訊(ZTE)獲得美國微晶片等技術的管道。此舉實際上終結了這家與中國政府有關聯的公司的全球雄心。
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研究員Dan Wang說:「美國政府此舉一下子就向中國政府和中國科技公司表明,它有能力隨心所欲地重創中國的科技領軍企業。」
隨後,美國針對微晶片和軟體實施了一系列限制措施,尤其針對中國智慧手機和通信設備巨頭華為。矽谷天使投資人、中國科技分析師Rui Ma說,當時就連中國科技公司也不願購買國產晶片,因為國產晶片不如在美國、韓國和台灣生產的美國設計晶片。別無選擇之下,中國科技公司被迫採購本土產品。
中國科技公司和中國政府的巨額投資隨之而來。中國的晶片技術越進步,美國就越想拖住中國前進的步伐,包括禁止向中國出口晶片製造設備和材料。
曾在AMD擔任高管長達11年的半導體行業分析師Patrick Moorhead表示,這並不意味著中國的本土晶片製造生態系統能與美國及其盟友所能整合的資源相提並論,但認為中國遠遠落後或者將永遠落後的看法是與歷史經驗相悖的。
「我在科技行業幹了30年,聽過很多『哦,中國搞不定這』的說法。」 Moorhead表示:「現在我覺得他們『能搞定』只是時間問題。」他稱,從長遠來看,中國可能有能力在本土採購所需的全部資源,以匹敵甚至超越像台灣的台積電(TSMC)和美國的英特爾(Intel)等公司。
為什麼中國可以?
與我交談過的專家指出,中國擁有其他所有與美國打過貿易戰的國家都不曾掌握的獨特綜合優勢。
中國龐大的人口訓練有素,從技術嫻熟的工廠工人到在該國大學接受教育的工程師都是如此。輝達的黃仁勳已多次表示,全球一半的AI工程師在中國。英偉達最近因在上海新建研發中心而受到美國參議員抨擊。
中國還擁有巨大的國內市場,因此可以在本土孵化企業,然後再讓它們走向全球。而且,雖然中國在許多原材料和特殊商品上依賴美國和世界其他地區,但中國共產黨為實現自主可控所做的有組織、高投入且不間斷的努力,意味著對外部的依賴性正在減弱。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自己生產各種所需物品的比例越來越高,從微小的晶片組件到龐大的貨船無不如此。
「我們現在的解決方案不是次優方案,而是第七優的方案。」 Wang說:「與中國公司重建信任肯定已是毫無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