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美國打壓中國科技的計劃,為何被認為並未奏效

川普與習近平。(美聯社)
目錄

美國幾乎已嘗試了所有方法,想在與中國的科技競賽中勝出,這場競賽涵蓋人工智慧(AI)、能源、自動駕駛汽車、無人機和電動車等多個不同領域。到目前為止,這些努力均未奏效。

中國的電動車比美國的更便宜,而且以許多標準衡量都更勝一籌。中國在消費級無人機領域佔據主導地位。自動駕駛汽車已在武漢和北京的街道上營運,進展步伐超過Waymo和特斯拉(Tesla)。全球絕大部分太陽能電池板和電池都由中國生產。此外,儘管美國及其盟友在先進製程微晶片和AI領域保持著微弱的領先優勢,但這一差距似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縮小。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加入VVIP會員請點此訂閱:風傳媒・華爾街日報VVIP,獨享全球最低優惠價,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洞悉國際政經最前沿。

這一結果引發了現任政府的領導層與外部批評者之間的激烈辯論。白宮官員及其支持者幾乎一致贊成通過禁止向中國出口AI微晶片及相關製造設備來扼殺中國的技術進步。但包括輝達(Nvidia)執行長在內的一些政府外部人士表示,這些政策適得其反,反而加速了中國技術生態系統的發展。

辯論的焦點在於:是讓中國依賴美國技術更好,還是中國擁有美國技術所帶來的國家安全風險實在過大?

晶片之爭

對當前出口管制措施加大批評力度的人士包括美國晶片巨頭輝達的執行長黃仁勳(Jensen Huang)。他表示,2026年中國可能在AI晶片和伺服器上投入500億美元,而由於針對中國的先進製程AI晶片出口新禁令,輝達將錯失該市場。

上周三,在一次財報電話會議上,黃仁勳進一步強化了他的批評立場,他說:「把中國晶片製造商排除在美國競爭之外,只會增強其海外實力,削弱美國的地位。出口限制已推動了中國的創新和規模擴張。」到目前為止,進入中國市場受限對輝達營收的影響甚微。

在無法獲得美國晶片的情況下,中國轉而採納完全由中國公司設計和製造的晶片,這些公司包括華為(Huawei)、寒武紀(Cambricon)、長鑫存儲(CXMT)和中芯國際(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華為最新的昇騰(Ascend) 910C人工智慧晶片的單芯算力雖然僅為輝達最新晶片的三分之一,但該公司CloudMatrix 384 AI超級電腦中集成的該晶片數量是輝達的五倍。在每台CloudMatrix電腦原始算力以及至關重要的內存容量方面,華為已經超越了輝達。

研究過華為新型AI超級電腦的SemiAnalysis分析師Doug O’Laughlin表示,儘管華為的CloudMatrix 384耗電量是輝達產品的四倍,但中國在能源生產方面擁有巨大優勢。他補充說:「過去10年,中國已經在增加能源產量,並且牢牢掌握了可以確保持續增產的完整供應鏈。」 (相關報導: 華爾街日報》何立峰接掌對美貿易談判,中國策略轉向強硬 更多文章

為華為生產處理器的中芯國際目前是全球第三大晶片製造商,儘管該公司使用的是美國實施出口禁令前的老一代技術,但仍在高品質晶片製造方面取得了創新。

因為你,我們得以前進,你的支持是我們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