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當情緒蓋過事實─基層電力員工對能源轉型論戰的反思

2025-06-01 05:50
核三廠2號機運轉於本月17日屆期停止供電,台灣正式邁入非核家園。(台電提供)
目錄

【很多停電,其實與缺電無關】

身為台電的一線基層員工,我每天致力於維持機組穩定運轉與電網安全,守護電力穩定,確保民眾用電無虞。但作為國營企業,我們也需面對來自社會輿論與媒體各界的質疑與關注。

政府順應全球淨零碳排趨勢,近年積極推動能源轉型,然而相關政策面臨外界的質疑及批評聲浪始終未曾停歇,其中包括對再生能源占比目標過高的疑慮、對燃煤機組空污排放的擔憂、對核能除役可能導致電力短缺的焦慮,以及空氣品質與健康影響等問題關注,引發社會廣泛討論。其實,許多聲音是從片段資料斷章取義,忽略了整體電力系統運作與政策規劃的脈絡。在此,我希望以一位在台電服務十餘年的基層員工角度,提出一些理性補充與不同觀點,讓社會大眾對台電的努力與整體能源政策,有更多元、全面的理解與認識。

【停電 ≠ 缺電】

首先,「停電等於缺電」這樣的觀念亟需被釐清。事實上,台灣大多數區域性停電事故,並非因機組供電能力不足,而是輸配電設備(如線路、變壓器、斷路器...等)遭到設備老化、鳥蟻獸害或外力觸碰...等因素導致區域性停電。例如 2024 年與 2025 年上半年,大多數停電事件皆屬輸配電設備故障所致,與機組供電能力是否足夠無關。

根據台電統計,2023 年全國每戶平均停電時間降至約 15.2 分鐘,表現在國際間名列前茅,且統計條件比許多國家更嚴格,顯示台灣整體供電品質並未下降,反而持續改善。

以 2025 年 5 月桃園地區的停電事件為例,從內部通報系統可見,當天多起事故類型為「自動化開關跳脫」或「電纜故障」,皆屬於輸配電設備異常,並無涉及機組供電能力不足。這也再次印證,民眾感受到的停電經驗,往往與實際機組供電能力無關,而是電網遭遇非預期突發狀況所致。若僅憑停電次數或感受片面推論「缺電」,未免失之偏頗,也會對整體能源政策判斷造成誤導。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人戲稱台電最近的停電事故大多都是小動物造成,甚至半開玩笑地問我們是不是隨時都攜帶一些動物屍體來當作證物。這種說法雖然誇張,卻也反映出民眾對於鳥獸害停電頻率之高的印象。實務上,確實有不少案例是因為蛇、松鼠、老鼠等小動物誤觸輸變電設備或線路,引發停電事故。面對這些不可預期的自然風險,我們也持續改善隔離裝置與檢修流程,盡力將風險降至最低。

【轉型政策,專業執行】

關於核能除役的問題,這是國家整體能源政策方向的選擇。對於身為執行端的台電而言,政策已定,我們的任務是將既有電力系統研擬運轉策略,確保穩定供電。核電除役並非突如其來,而是長期循序漸進地規劃,並有其政策背景與社會共識,故我們則需以工程與調度專業面對,確保轉型過程安全有序。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台灣被污名化的何止核能? 更多文章

此外,許多事故發生後,社會輿論常迅速指向既定印象,如「是不是又缺電」、「一定是再生能源太多」等。例如 2024 年 3 月新竹變電所的匯流排故障,引發部分地區停電,當時即有媒體與網路輿論迅速將原因歸咎於太陽能出力不穩;又如 2025 年 1 月高雄地區因施工挖損地下電纜導致停電,也曾被解讀為能源政策失誤。然而電力科學極為複雜,單一事故往往涉及多重原因,必須透過專業分析才能釐清。若僅憑直覺或片段資料下結論,反而會加劇誤解與不安。

阿偉
因為你,我們得以前進,你的支持是我們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