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停電,其實與缺電無關】
身為台電的一線基層員工,我每天致力於維持機組穩定運轉與電網安全,守護電力穩定,確保民眾用電無虞。但作為國營企業,我們也需面對來自社會輿論與媒體各界的質疑與關注。
政府順應全球淨零碳排趨勢,近年積極推動能源轉型,然而相關政策面臨外界的質疑及批評聲浪始終未曾停歇,其中包括對再生能源占比目標過高的疑慮、對燃煤機組空污排放的擔憂、對核能除役可能導致電力短缺的焦慮,以及空氣品質與健康影響等問題關注,引發社會廣泛討論。其實,許多聲音是從片段資料斷章取義,忽略了整體電力系統運作與政策規劃的脈絡。在此,我希望以一位在台電服務十餘年的基層員工角度,提出一些理性補充與不同觀點,讓社會大眾對台電的努力與整體能源政策,有更多元、全面的理解與認識。
【停電 ≠ 缺電】
首先,「停電等於缺電」這樣的觀念亟需被釐清。事實上,台灣大多數區域性停電事故,並非因機組供電能力不足,而是輸配電設備(如線路、變壓器、斷路器...等)遭到設備老化、鳥蟻獸害或外力觸碰...等因素導致區域性停電。例如 2024 年與 2025 年上半年,大多數停電事件皆屬輸配電設備故障所致,與機組供電能力是否足夠無關。
根據台電統計,2023 年全國每戶平均停電時間降至約 15.2 分鐘,表現在國際間名列前茅,且統計條件比許多國家更嚴格,顯示台灣整體供電品質並未下降,反而持續改善。
以 2025 年 5 月桃園地區的停電事件為例,從內部通報系統可見,當天多起事故類型為「自動化開關跳脫」或「電纜故障」,皆屬於輸配電設備異常,並無涉及機組供電能力不足。這也再次印證,民眾感受到的停電經驗,往往與實際機組供電能力無關,而是電網遭遇非預期突發狀況所致。若僅憑停電次數或感受片面推論「缺電」,未免失之偏頗,也會對整體能源政策判斷造成誤導。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人戲稱台電最近的停電事故大多都是小動物造成,甚至半開玩笑地問我們是不是隨時都攜帶一些動物屍體來當作證物。這種說法雖然誇張,卻也反映出民眾對於鳥獸害停電頻率之高的印象。實務上,確實有不少案例是因為蛇、松鼠、老鼠等小動物誤觸輸變電設備或線路,引發停電事故。面對這些不可預期的自然風險,我們也持續改善隔離裝置與檢修流程,盡力將風險降至最低。
【轉型政策,專業執行】
關於核能除役的問題,這是國家整體能源政策方向的選擇。對於身為執行端的台電而言,政策已定,我們的任務是將既有電力系統研擬運轉策略,確保穩定供電。核電除役並非突如其來,而是長期循序漸進地規劃,並有其政策背景與社會共識,故我們則需以工程與調度專業面對,確保轉型過程安全有序。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台灣被污名化的何止核能?
|
更多文章
)
此外,許多事故發生後,社會輿論常迅速指向既定印象,如「是不是又缺電」、「一定是再生能源太多」等。例如 2024 年 3 月新竹變電所的匯流排故障,引發部分地區停電,當時即有媒體與網路輿論迅速將原因歸咎於太陽能出力不穩;又如 2025 年 1 月高雄地區因施工挖損地下電纜導致停電,也曾被解讀為能源政策失誤。然而電力科學極為複雜,單一事故往往涉及多重原因,必須透過專業分析才能釐清。若僅憑直覺或片段資料下結論,反而會加劇誤解與不安。
【備用機組,不等於違法】
備用機組仍為服役中的機組,並非除役機組,調度均需依據環保法規及環評承諾。如遇機組檢修無法如期或臨時故障導致備轉容量裕度不足時,可適時啟動支援。例如興達3、4號燃煤機組為服役中機組,依據環評承諾自113年起第1、4季不運轉,並於113年底轉為備用機組,當備轉容量跌至 8% 以下及空氣品質良好時可啟動發電,此屬合法調度行為,並非所謂「偷用」。對於外界指控台電違法或背棄政策,實屬誤解。台電承擔整體電力系統安全,所有調度皆依據法規執行,毫不含糊。
【火力發電,也有努力】
隨著政府推動能源轉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持續提升,但因其發電受氣候條件影響較大,具有間歇性與不確定性,特別在太陽下山後,太陽光電輸出歸零,電力系統仍需依賴火力機組穩定支撐,確保供電安全與穩定。
為進一步降低碳排放,台電多年來亦主動投入各項污染防制工程。以台中發電廠為例,早期即完成空氣品質控制系統(AQCS)整合,包括更新移動式電極靜電集塵器(MEEP)、靜電集塵器(ESP)及濕式洗滌器等設施,顯著提升對二氧化硫(SOx)、氮氧化物(NOx)及懸浮微粒等污染物的處理效能。根據台電資料顯示,中火的空氣污染物總排放量已從2016年的38,352公噸降至2023年的11,624公噸,削減幅度近七成。目前,第五至第十號燃煤機組正持續執行空污改善計畫,預期2025年可以完成,此舉將進一步提升減排效益,展現出台電對既有燃煤機組改善的承諾與行動力。
當然,這並不代表燃煤電廠毫無缺點,而是希望外界能看到台電員工長年努力改善的成果,不該僅以標籤化的方式評價,也不應將所有複雜問題簡化為單一指控。
【多元能源,各有挑戰】
對能源的討論,不能只看污染,而應全面檢視各種能源的優缺點。太陽光電的間歇性、風力的地理侷限與生態爭議、能源(煤、天然氣)的進口依賴與價格波動,每一種能源都有其限制與挑戰。
台電作為政策的執行者,責任不是做選擇,而是在既定目標下,確保供電安全、品質穩定、調度合法。我們會在執行過程中持續調整與優化,也會面對困難與挑戰,但我們始終站在守護電力穩定的最前線。
【轉型陣痛,理性理解】
能源轉型的過程從來不會毫無陣痛,但不應因此否定整體方向。面對這樣的挑戰,我們也希望社會理解,每一位站在崗位上的台電人,並非冷漠的執行者,而是與全民一同承擔轉型風險的實踐者。從監控系統到處理異常、從夜間值勤到颱風搶修,我們長年站在第一線,是支撐能源轉型穩健推進的關鍵力量。
政策的制定與執行,從來不是單點突破。推動能源轉型,需要的是一整套嚴謹且具彈性的政策體系與制度配合,才能讓正確方向的改革真正落地。政策若能納入更多現場經驗與基層聲音,將更貼近實務需求,也更有助於後續推動。然而,光有經驗回饋還不夠,更關鍵的是制度本身也要具備調整與更新的能力。
有時規劃過於理想,有時階段任務已結束,有時國際情勢早已改變,若法規仍停留在初始階段的假設,勢必會與現場需求產生落差。我們也期待法規制定部門能適時滾動檢討,讓制度設計與現場實務相銜接,降低執行端的壓力與風險。正如我們在現場常說的:「沒有不能運轉的系統,只有不能運行的法規。」
各國的經驗也顯示,制度從來不是一蹴可幾的成果,而是實踐中不斷調整修正的過程。我們不是穿著衣服改衣服,而是在一個已確立的大方向下,持續修正步伐,邁向穩定與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