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政經局勢風雲變色,新光合纖(1409)今(27)日召開股東會,會後董事長吳東昇與總經理歐金達共同受訪。吳東昇表示,現在企業要面對的挑戰比以往更多,其中匯率的影響甚至超越關稅,尤其是美元與日圓的大幅波動,讓經營上面臨很大壓力。針對台中新光三越的修復進度,吳東昇強調:「我們當然希望盡快恢復營運,目前仍配合市政府安排,會做到盡善盡美、安全無虞為原則。」
談到能源政策與企業競爭力時,吳東昇認為:「台灣要考慮多元能源,天然氣、煤炭、甚至核電技術都有其角色。但核電的潛在風險成本不能忽視,像台灣這種人口密集的地區,保險成本高,這部分政府與社會應該要討論清楚。」
去全球化壓力升高,分散市場、降低美元曝險成應對重點
針對「去全球化」趨勢,吳東昇認為,這不是短期現象,這是大趨勢。從地緣政治、能源政策到貿易架構,都在快速重組。企業不能只是抱怨,而是要學會調整、適應新的國際秩序;要會分散生產與市場,更需面對「選邊站」的挑戰。
吳東昇直言:「現在匯率與運費的影響,遠超過關稅。」並指出,國際運費從一櫃不到1,500美元漲到3,500美元以上,還可能繼續上漲,企業成本壓力極高。
此外,美元波動也為企業帶來隱憂。他透露,雖然公司原本就有自然避險,但考量弱勢美元的趨勢下,已有考慮減持美元,並尋找更穩健的避險組合,像是歐元等替代貨幣。
另外,他也指出:「日圓對我們也很重要,日本雖然不是最大市場,但卻是最穩定的獲利來源之一。央行雖然也努力穩定市場,但工具有限,我認為利率應該要適度調整,以降低企業與產業壓力。」
AI伺服器帶動工程塑膠與化學品雙線成長
針對未來新業務機會,吳東昇指出,AI伺服器中塑膠材料佔比可達20%,若需求成長,新纖的工程塑膠在高溫應用上有明顯優勢;此外也切入光纖包材、連接器等應用,未來冷卻材料若採用化學流體,將是新商機。雖然目前市場略顯保守,但整體供應鏈已啟動結構調整,客戶雖然觀望,卻並未停止新產品開發,「反而加快了對高附加價值材料的期待。」
歐金達則表示,目前AI伺服器的需求已明顯帶動新纖工程塑膠材料部門成長,尤其是在連接器與風扇等耐熱與高機能性應用上,「這些材料的物理性質要求極高,導入流程長、認證期長,但放量後將是穩定需求。」
至於半導體製程的特用化學品,歐金達透露:「已有多家半導體客戶完成或接近完成驗證,產品已於5月開始小量出貨。這塊產品未來會是重要的新成長動能,預期下半年會逐步放量。」
攜手賽拉尼斯推可回收彈性纖維,挑戰傳統OP市場
另一個亮點是與賽拉尼斯(Celanese)合作開發的聚酯型可回收彈性纖維。歐金達表示:「傳統OP(彈性纖維)材料無法回收,對環保有壓力。新材料可提供彈性功能,又能實現單一材質回收,將來有機會全面取代現有非環保彈性纖維。」
該產品預計於今年7月小量投產,2026年第二季新增產線以擴大生產規模,鎖定品牌成衣供應鏈的永續材料替代方案。
InnoHub智慧創新園區2027年上線
針對中長期轉型策略,歐金達強調,公司預計於2027年5月啟用InnoHub智慧創新園區首期,將導入智能工廠與新創孵化器的功能,並作為新光合纖未來50年創新與永續轉型的基地。
歐金達表示,這是新纖擴展多元化投資策略的一環,將與地方政府共同推動。我們不會只做單一產業,未來將開放多元產業進駐,而是要往技術應用、電子材料、AI相關甚至創投方向佈局,搭配新創產業的導入,使其成為一個可跨界連結、具彈性與規模的發展平台,讓新光合纖進入下一階段的轉型成長。
新纖擴大材料與平台雙軸發展
總結來看,吳東昇與歐金達均表示,台灣產業正在快速轉型,儘管充滿不確定與成本壓力,但高階材料與綠色技術應用將是突圍關鍵。「我們已不再只是做傳統聚酯產品,而是全力走向材料技術與平台型發展,透過AI、永續材料與國際合作創造下一個高峰。」歐金達說。 (相關報導: AI新基建崛起!黃仁勳預言「GPU將取代石油」:各國搶建AI國力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