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泣是好事,最好每週都刻意讓自己感動落淚!專家用科學角度告訴你,為何這樣才健康

2019-03-06 16:30

? 人氣

我在微信上看到一個女孩說,她有假期前的焦慮問題。我問她,假期前怎麼會焦慮呢?她說因為假期前會想到還有很多工作沒有做完,反倒覺得壓力特別大、很忙亂,又總想著放假,感覺對不起自己的工作。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想,如果一個人在快放假的時候都會有這麼大的壓力,那在什麼情況下才會沒有壓力呢?

日本作者有田秀穗的《消除壓力,從大腦開始》(繁體中文版:《用血清素與眼淚消解壓力》)是一本簡潔直白、字數不多、講究實用的書,很適合分享給想了解壓力管理的各位。

戰勝壓力是不可能的

有田秀穗從大腦的結構開始講起,幫助我們了解壓力到底是怎樣產生的。

他認為,戰勝壓力是萬萬不可能的,因為存著一個念頭要去戰勝壓力的時候,其實就已經錯誤地看待壓力這件事了。壓力是我們自身的一部分,我們應該學會和自己的壓力和諧相處,而不是去戰勝它。零壓力不應該成為我們的目標,因為壓力絕對不會消失,渴望戰勝壓力這回事反而會增加你的壓力。

作者寫到釋迦牟尼出家後進行了各種艱苦的修練。在作者看來,修練的這六年中,釋迦牟尼和壓力進行了徹底的戰鬥,用自己的身體做出了偉大的「壓力實驗」。他大概認為,徹底地折磨自己的身體,會激發人體祕藏克服壓力的潛力。但是很可惜,他最後還是失敗了。不管多努力,人都無法打敗壓力。

佛教所說的「諸行無常」。一切所受,一切感情,最終都會是苦的感受。如果用「苦」來形容很難理解,不妨理解成:一切擁有的東西,其實都存在一定的壓力。

作者在書中提到壓力路徑分為兩種:一是從下視丘通往腦下垂體的「身體性壓力路徑」,二是從下視丘通向腦幹中縫核的「精神性壓力路徑」。

動物也會有壓力,但有些壓力只有人類才能感受到:一個是不快產生的壓力,二是為別人做的事沒有得到適當的評價而產生的壓力

不快產生的壓力往往是「失去快感」的時候,購物、遊戲、上網、菸酒這些讓人分泌多巴胺的活動結束,快感就變成了「不快」,變成了一種壓力。這種「依賴症」可以發生在任何人身上。

為別人做的事沒有得到適當的評價而產生的壓力,幾乎人人都體驗過,只是程度不同。例如,為家人著想的主婦,卻得不到一聲「謝謝」;為了客戶通宵工作,卻得不到誇獎;為對方精心挑選了禮物,卻不合對方心意⋯⋯這不一定是自己的問題,也不一定是別人有問題。解決這種壓力很困難,所以我們更要學習壓力的原理。

大腦的內部運作

大腦的構造是以最原始的「腦幹」為中心,往外側逐漸「增建」。腦幹上方的「下視丘」,則擁有調節食欲這些生存不可或缺的功能。位於下視丘外側的是邊緣系統,又叫作情感腦,它控制著喜怒哀樂、恐怖這些情感。寵物有時候也會表現出喜怒哀樂,就是因為它們有邊緣系統這個部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