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訊化日益發達的當今社會,網路的普及和智慧型手機的廣泛應用,讓詐騙模式從早期的假冒親友到網購詐騙,更衍生出金融詐騙、假客服、冒名廣告與釣魚信件等層出不窮的手法。根據全球防詐聯盟(GASA)的調查,去年全球因詐騙造成的財務損失高達31兆台幣(約1兆美元),而台灣的165反詐騙專線統計,2024年光是12月單月詐騙損失金額就達124億元。
從未收過假簡訊者僅有3.2%,「詐」已成公共危害
為了解目前台灣詐騙的實際情況,「風傳媒民調」進行了一份網路調查,結果發現有高達96.8%的受訪民眾接過詐騙訊息,從未收過者竟只有3.2%,這表示詐騙事件幾乎已成為公共危害的一部分。根據進一步的資料分析,詐騙訊息主要透過簡訊和電話傳遞,其中簡訊佔比為67%仍為最高,而電話則佔42.2%。
詐騙分子的手法越來越多樣化,包括假冒銀行、政府機關,甚至是知名品牌的客服等,這些手法不但對民眾造成經濟損失,更是對個人資料安全的一次次侵害。值得關注的是,最新AI生成虛假影像或語音的詐騙型態,也有32.8%的受訪民眾表示曾遇過;長期觀察金融犯罪行為的資深法官邱忠義就提到,AI技術的進步讓詐騙手法更難以識破,只需要5秒鐘的通話錄音,就能模擬出與被害人至親好友幾乎完全相同的聲音,影像也能造假,幾乎防不勝防。
不少人損失金額超過10萬元卻認賠
調查結果也顯示,有20.3%的人因詐騙而遭受財物損失,損失金額範圍從幾千元到數十萬元不等,值得注意的,超過10萬元所占比率最高(34.7%),損失金額並不低。但詢問曾被詐騙損失財物的民眾發覺被詐騙時會如何處理時,有66.3%民眾會向警政機關求助,第二高27.4%民眾卻選擇認賠,顯示出目前社會在遭遇詐騙事件的因應上仍有相當大的進步空間。
資深法官邱忠義提到,民眾對於詐騙往往從信任切入,吸金型態的詐騙也是最可怕的,詐騙已形成一個投資多樣化、分工精細的「產業」,會以各種求職、貸款、投資理財、愛情交友、賭博、遊戲、第三方支付等為由來吸引民眾入金,特別是以投資型態來說更會利用「後金填前金」手法,讓被害者初期「獲利」,最好的因應方法一定要冷靜三思,特別是報酬率遠超過市場行情是最大疑點。
與民眾息息相關的金融服務,更是繃緊神經
國泰投信暨國泰私募股權董事長張錫表示,如今的詐騙手法呈現專業化趨勢,詐騙集團利用先進科技像是人工智慧來提升其精密度,例如以生成式AI技術模仿受害者的聲音或影像,使人難以辨識真假,這種運用形成了完整的「詐騙即服務」(Scam as a Service, SaaS)生態系統。不僅如此,更透過AI大數據分析鎖定潛在受害者進行精準詐騙,他疾呼必須用AI對抗AI;以國泰投信來說,就以私募股權基金投資的Gogolook所開發的Whoscall APP,為使用者過濾詐騙電話與簡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