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隆中對」策略為何失敗?有3大缺點他沒看出,難怪復興漢室無法成功

2022-02-08 11:50

? 人氣

諸葛亮向劉備提出的「隆中對」策略,是形成「三分天下」局勢的重要關鍵,但這個戰略為何最後失敗了?(示意圖/取自IMDb)

諸葛亮向劉備提出的「隆中對」策略,是形成「三分天下」局勢的重要關鍵,但這個戰略為何最後失敗了?(示意圖/取自IMDb)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上面這首「臨江仙」有很多人會以為是明朝羅貫中的作品,但其實這首詞是清初毛宗崗父子評刻《三國演義》時將其加在卷首之上,才為後人所知的。至於這首詞真正的原始出處其實是明代才子楊慎為其所著《廿一史彈詞》第三段《說秦漢》所填的開場詞,由此我們也可看出「三國文學」在流傳過程中,其實是不斷隨著時空改變而更迭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漢代既是華夏東亞的上古第一帝國,在其崩潰的過程中,最無所適從的,自然是其所庇護的劉家宗室和儒教文士,而劉備之所以能在漢末亂局中,逆勢成為第三股勢力,不僅得力於手下武將的齊心賣命,諸葛亮的費心謀劃自然也是功不可沒。

事實上,不僅三國時期的謀士面臨如何「解構」儒教這個巨大的思想難題,後世的華夏文人,每每在遇到不同的時代與個人危機時,也都避不開這個難題。

三國的「謀士們」既是最先面臨這個難題的一批人,他們的策略自然也就成為後世文人的檢討反省的標的。其中,「隆中對」既為「三分天下」的重要關鍵,我們自然會想問這個策略為何成功?又為何失敗?

也許我們可以先看看「隆中對」時的大局 ⋯⋯

諸葛亮「隆中對」策略為什麼成功?

當時,也就是赤壁之戰前,曹操因為打敗了袁紹,勢力算是最大,而東吳集團基本上只能算是收留很多中原大族的地方勢力,其他地方勢力還有關中的馬騰、漢中的張魯、益州的劉璋,而劉備,或許有些人望,但基本上沒有自己的地盤⋯⋯

從這角度看,赤壁之戰前的劉備其實沒有什麼什麼好輸的,在這種情形下,他會接受諸葛亮的建議「放手一博」的機會確實很高。

再看歷史,東西漢的皇帝不乏「流落在外」的「劉家子孫」坐上皇帝寶座,劉備的宗室身份在這種情況下確實可以號召一些人,共同復興漢室。

另一方面,曹操手中雖有漢獻帝這張大牌,但由於曹操出身宦官集團,而且很多儒士認為正是因為他的祖父曹騰居心不良,立了年幼不適任的皇帝,才使得朝政大亂。除此之外,善於謀略的曹操認為「禮不可以治兵」,行事頗不得儒家人士所欣賞,這讓曹操後來的勢力雖大,在儒士間的名望卻始終不高。

雖然名望上有瑕疵,但曹操算是非常善於評估戰爭形勢之人,因此,他會想要在打敗袁紹後,乘勢伺機奪取荊州,其實是非常合理的盤算。只是,在「赤壁之戰」中,他先前的好運似乎已經用盡,最後大敗而逃,反倒使得劉備成為此戰的最大贏家。然而,就如孫子兵法上所說,「自古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善於作戰者,多會先做好防禦工作,等待敵人暴露缺點,再一舉進攻或反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