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奴殺主人的牛給愛妻吃,結果巫師把牛復活後全村開始狂歡?巴西奔牛節今終獲世界文化遺產認證

2019-12-13 11:52

? 人氣

「奔牛」是巴西最傳統的民間節慶之一,據傳是受到非洲黑人、西班牙鬥牛、葡萄牙和法國節慶的影響。圖片為示意圖非巴西奔牛節現場。(圖/unsplash)

「奔牛」是巴西最傳統的民間節慶之一,據傳是受到非洲黑人、西班牙鬥牛、葡萄牙和法國節慶的影響。圖片為示意圖非巴西奔牛節現場。(圖/unsplash)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昨天在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舉行的會議,將巴西東北布馬蘭豪州的「奔牛」(Bumba Meu Boi)文化綜合體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教科文組織聲明指出,馬蘭豪(Maranhao)的「奔牛」是由多種風格、多群體組成的文化綜合體,基於對6月聖徒的膜拜、信仰非洲宗教神祇、宇宙論和這個地區的民間傳說,建立起信仰、慶典和藝術之間的內在關係。

巴西國家藝術歷史資產研究所非物質文化遺產部(DPI-Iphan)主任奎洛茲(Hermano Queiroz)在會議現場雀躍地表示,「奔牛」是巴西最重要的民俗文化表現之一,現在也成為全人類的民俗文化表現。

「奔牛」是巴西最傳統的民間節慶之一,受到非洲黑人、西班牙鬥牛、葡萄牙和法國節慶影響,但與西班牙在7月舉行的奔牛節無關。研究人員相信,巴西的奔牛慶祝活動起源於17世紀的東北,而「牛」在當時的殖民和奴隸社會具有很大的象徵意義和經濟重要性。

「奔牛」是多元藝術表演,匯集舞蹈、音樂、戲劇、設計和工藝等語彙,綜合巴西文化的豐富性,在巴西各地被賦予不同名稱,通常在6月節慶期間進行,講述奴隸夫妻方濟各和卡特琳娜的故事。

根據故事,卡特琳娜懷孕後想吃牛舌,方濟各為了滿足妻子的願望,殺死主人飼養的最美麗的牛。主人發現牛死後,召喚巫師讓牠復活。而當牛重獲新生時,整個社區也開始歡慶。

「奔牛」因源自黑人奴隸慶典,一度受到東北菁英階層打壓,1861年至1868年間甚至被禁止。

2011年,「奔牛」文化綜合體獲得巴西政府承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年後申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

巴西觀光部長安東尼(Marcelo Alvaro Antonio)指出,「奔牛」被列入教科文組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將加強東北地方社區已經制定的推廣計畫,並力求促進更多的遺產教育行動,擴大研究和宣傳文化資產價值。

「奔牛」文化綜合體是巴西第6個被列入國際名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另外5個包括庫西瓦藝術-人體繪畫和瓦傑皮圖形藝術(2003年);巴伊亞海灣森巴舞圈(2005年);弗列佛-雷西夫狂歡節的藝術表現(2012年);拿薩勒聖母朝聖活動(2013年);以及卡波耶拉戰舞圈(2014年)。

責任編輯/柯翎肇

喜歡這篇文章嗎?

作者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