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M1A2T的南方鄰居:東南亞的戰車〉分析了東南亞在印太區域的地緣戰略價值與不易征服的狀況,經營對東南亞國家的影響力是印太四強(美日印澳) 與中國外交重要的一環,東南亞國家對於軍事現代化的需求已成為外部強權產生影響的重要途徑之一。

儘管部分區域國家如新加坡、泰國與馬來西亞已經取得可觀的經濟發展,但是與國防息息相關的重工業與高科技產業在東南亞依舊薄弱。雖然有多種當地研發的輕兵器、火砲、裝甲車輛與船隻,但是關鍵的動力與偵測設備以及導引武器仍須進口,使得對外採購軍備仍不可或缺。由於軍購並非純然市場導向,採購對象往往顯示相關的政治考量,所以東南亞國家的軍購可以視為重要的政治態度指標之一。取得裝備後,東南亞國家參加國際層級的演習,無論雙邊或多邊,則是另一項政治指標。
就印太四強而言,美國毋庸置疑是最重要的軍備提供者。美製的裝備在東南亞主要為航空器、火砲、車輛與次系統,如引擎、飛彈等,主要用戶則為傳統盟邦泰菲兩國,加上其他海洋東南亞(Maritime Southeast Asia)國家,如汶萊、印尼、馬來西亞與新加坡。不過美製的軍艦,除了軍援增與外,在東南亞並不普及,這可能與該國海軍較不重視中小型船艦的建軍策略有關。至於戰甲車,美製品的高單價加上M1A1/A2主力戰車燃氣渦輪引擎的後勤也使得其普及率僅限於近年對於泰國提供的史崔克(Stryker)裝甲車,與軍援菲律賓的悍馬車與M113裝甲車,不過美製柴油引擎卻是區域國家自製車輛的普遍選擇。
澳洲受限於有限的國防產業,對於東南亞的提供主要是援助其退役的C-130運輸機給印尼與通用登陸艇予菲律賓,外加少量銷售的灌木霸王(Bushmaster)裝甲車予印尼與裝甲車砲塔給新加坡。
印度的軍事提供則僅限於緬甸與越南;對緬甸包括軍援戰車與直昇機零件以強化雙邊的邊境安全,以及聲納與魚雷給前者自製的巡防艦。對越南除了過去米格21戰機的零件外,另外有四艘巡邏艇。日本受限於甚晚開放的對外軍備提供,目前的軍事提供全部是援助性質,而且皆非具有強大火力的主戰裝備,接受國則為越南與菲律賓。
中國對於東南亞的軍備提供可以分為兩大類:傳統用戶如緬甸、柬埔寨、寮國與泰國,與新進使用者如印尼、馬來西亞、與菲律賓。前者採用中製裝備主要是因為本身財力有限,外加緬甸過去的國際禁運等限制。這些國家也會自行尋找其他供應源如俄國等,唯中國在軍備供應的角色仍非常可觀。
泰國的狀況較為特殊:從冷戰後期開始,曼谷就向北京採購戰車與裝甲車等,冷戰結束後則採購中國打造的巡防艦體外加西方國家的動力、偵測等系統的025型巡防艦,以及採用中方技術於當地製造的DTI系列長程多管火箭。2014年政變造成對於西方國家的軍購困難,加上中國武器的價格優勢,使得泰國對中國追加潛艦與主力戰車等訂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