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益中專欄】你關心過偏鄉教育問題嗎?孩子缺的從來不是設備,而是…

2016-09-20 07:30

? 人氣

「只要知道自己是被愛的,就會有向前的動力。」這是「為台灣而教協會(Teach For Taiwan,TFT)」石雅玲老師分享的心路歷程。赴偏鄉小學教書,她學到「讀懂孩子需要」,一路傾聽、陪伴,有孩子大受鼓舞,成績從原本不到30分進步到80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TFT2013年成立,招募各領域年輕人到偏鄉進行兩年的全職教學計畫,至今共送出逾55位熱血教師、服務1500名偏鄉學子。

這麼好的老師,我要問的是,為什麼只能待兩年,而不是二十年?

或許因為他們是體制外?短期治標可以,長期要治本還是得靠正規的教師體系。

對於偏鄉教育,我們直覺的想像就是教育資源貧乏,所以硬體設備的投注,或是物資圖書的提供,許多民間團體愛心不虞匱乏。我就聽過不只一位老師講,吃的、穿的、用的往往一窩蜂就往偏鄉送,有時候學校都還要煩惱該不該婉拒民間團體的好意。

偏鄉的問題從來不是設備不足,是老師根本待不久!

國教院院長許添明今年(2016)五月提出一份報告,他引用國內研究表示:「偏遠學校的教師年資每增加一年,學生數學成績可提高0.96分,如果能降低偏鄉教師1%的流動率,學生數學成績可提高0.15分。」

這份報告推估「台灣有二十萬中小學生等待失敗」,我認為城鎮的學生學習不力是因為僵化的常態分班導致「因材施教」無法落實(詳見《台灣老師很難「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黃益中:這兩件事存在,讓20萬學生等著失敗》)。關於「因材施教」,宜蘭縣在國民教育的減C工程做得最成功,他們採用「兩班三組」的形式,將原來課後的補救教學,直接拉回正課時間,兩個班以學習進度分成三組,然後派出最有經驗的老師,負責最需要老師帶領的C組。讓孩子學會,絕對比考高分更有價值。目前南投、花蓮、高雄,甚至台北市也跟著參與試辦。

但如果把焦點放回偏鄉,這個分組學習就會遇到困難,因為老師都不見了。研究顯示,教師是影響學生學習成就的最重要因素,如果連老師都找不到,哪還能談什麼基本學力「減C大作戰」?

十幾年前我公費分發的第一所國中就是在北海岸三芝國中,因為在客運路線上,定義上還不能算偏遠地區(無偏遠加給),但有提供員工宿舍。這所學校風光明媚,學生也算好教,家長更是尊師,不用整天擔心1999的投訴。這麼好的學校,假使我今天回去拜訪,可能只剩兩位老師是我當年同事,其他都申請介聘離開了。這兩位為什麼沒調走?因為他們是三芝在地人。

現在的國中小教師甄選,為了簡化行政負擔,也為了防弊,一般都採聯合甄選,考上的老師依分數選填志願,很現實的問題就是吊車尾的往往只剩偏鄉可選。去的本來就心不甘情不願,第二年開始,每年就忙著申請調校。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有時候偏鄉學校改採單獨招生,並且在簡章註明要服務滿N年(比如四年)才能申請介聘。一樣的問題是,考上的老師滿第N年後也是忙著填介聘要走。

不應去苛責這些老師為什麼要離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涯規劃。要去思考的是,為什麼留不住人?

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提出的《偏鄉教育法》草案,針對師資、津貼獎勵訂出規則,甚至提出「偏鄉教師證」,鼓勵優秀教師投入偏鄉教育,穩定師資。教育部的《偏遠地區學校振興條例》草案也提供教職員及學生免費住宿,為吸引教師留任意願,包括校長任期、人事經費及聘任模式,都將鬆綁。

有穩定師資的共識很好,但我得講坦白話:

一、自己的孩子自己教,多聘用在地老師才是穩定的根本,目前離島有公費制度,本島偏鄉不需仿效,但至少可採行教甄加分制度,比如設籍滿十年或二十年者給予差異性錄取標準。我們不需要最會考試的老師,我們需要最能陪伴孩子的老師。

二、偏鄉學校大多規模小、班級數少,老師兼任組長每週還得上至少八節課,如果加上超鐘點更得上到十幾節課,問題在於上級公文量是一體適用,並不會因學校規模小就相對減少,有些規模更小的學校一人更得兼兩個組的業務量。行政負擔不大砍,老師能不逃嗎?

三、最後,可能也是最核心的問題,是社會觀感成了幫兇。一樣是老師,新北市貢寮國中跟台北市中正國中,你比較想給誰教?金山高中校長與建國中學校長,你比較想聽誰的意見?如果我們的輿論還是崇尚去追捧明星國中明星高中,記者採訪也喜歡以明星學校的說法為準,甚至上級在拔擢人才時也都優先注意明星學校,整個氛圍只會讓校長與老師都嚮往明星學校的光環。也許真的捨不得離開孩子,但為了個人生涯升遷,也只好一步一步往明星學校「邁進」。

老師流動的問題一天不解決,偏鄉教育就迎不到春天。這件事跟你我無關嗎?不,別忘了那是我們的孩子,那是整個社會的責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